山乡来了只“布谷鸟” 浙江中行这位驻村书记好

山乡来了只“布谷鸟” 浙江中行这位驻村书记好样的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行浙江省分行驻洋坑埠头村第一书记陈军踏上了“逆行”之路,紧急返岗,为他所守护的村庄打好疫情防控和助推全面小康的“双战役”……

抗疫防护不放松

正月初四一大早,陈军从松阳县城家里出发,奔赴三十多公里外另一个“家”——大东坝镇洋坑埠头村。

去年7月,中国银行职工陈军派驻成为大东坝镇洋坑埠头村第一书记。洋坑埠头村山清水秀,是一个可以寻到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英雄村落,有着松阳规模最大的战壕遗址,然而经济却相对落后。刚踏进这个古朴沉寂的村落,陈军想的是如何让村民生活更富裕、更美好,而现在,乡亲们的健康平安成了他最大的牵挂。

120日以来‘七省五市’回来的人都排摸清楚了吗?”

“最近一段时间你们有没有与外人接触过?”

“居家隔离的那10来家农户的生活物资有保障了吗?”

连日来,陈军一直在为大东坝镇洋坑埠头村的防疫工作忙碌着,一户一户询问,一家一家排查,村里处处都有他不知疲惫的身影。

“我们村那会防疫压力是非常大的。”陈军回忆,当时松阳县唯一一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就在大东坝镇牛角圩村,洋坑埠头村曾到过确诊病例村庄的村民再加上从重点地区返乡的村民共涉及十多户。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进村路口,陈军和村党员干部一起值班值守,测量体温、登记人员和来往车辆等,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工作制;在村头巷尾,他教村民如何不串门、不拜年,做好自我防护,上门摸排走访,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image.png 

陈军为洋坑埠头村送达额温枪、口罩等保障物资

因受交通不便及渠道不畅通的影响,值班人员必备的额温枪、口罩等物资出现短缺。陈军当即拨通了电话请示中国银行丽水市分行领导支援相关物资,经多方联系,将额温枪及口罩送到了洋坑埠头村。在连声的感谢中,陈军原本焦虑不安的心终于落了地。

一些温暖的细节刻在了陈军的抗疫记忆里。防控疫情不分昼夜,值班时往往夜里还要守在村口,最冷的那几天,卡点路边的火堆24小时生着。傍晚及夜里,有干部把家里的土鸭蛋拿来烤起来大家分享。大家围在在火堆边,火驱除了冬夜的寒冷,抵挡了疫情,也温暖了人心。

防疫不忘春茶交易

丽水松阳是浙江相对不发达的县区,近年来,生态茶产业的发展是助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松阳,茶叶犹如“黄金叶”般珍贵。洋坑埠头村茶园种植面积有423亩,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疫情导致封村、停工、停运,村民们人虽“宅在家里”,但焦躁的心实在是“宅”不住了。

“鲜嫩的早茶放那里没有人手摘,现在可是价格卖得最好的时候啊!”“一年到头的辛苦就靠春茶赚点钱,但现在连家门都出不去,这可怎么好?”

陈军深知春茶对村民们的重要性,也万分理解村民们内心的焦急。“疫情防控是当前首要工作,眼下即将面临早春茶开采高峰期,提前部署,及早做好应对,对做好疫情防控和实现村民增收十分重要!”

坐不住的他带着村主任一同走进田间地头查看春茶长势,走进村民的家中,安抚村民们焦虑的情绪,强调了健康安全的重要性,传达了县政府的抗疫指示以及后续对茶产业相关工作的安排。

“这张表格是我制作的采茶工需求表。已经跟中介对接沟通好了,赋闲在家的都可以先填上来,回头等疫情缓解,你们就可以参与县内的茶叶采摘了。”对于村里广大的采茶工,陈军第一时间联系了县里的中介,及时掌握用工需求信息。

“这个是我们中国银行推出的茶商E贷、茶农贷,茶叶市场、各茶青交易市场目前也已经暂缓开市了,建议村里的茶农朋友尽量的延迟采摘,延长名茶的自然生成周期来提升茶叶品质,这期间我们可以提供资金支持。”

“放心,等疫情过去了,靠大家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东山再起!”

一句句安慰和鼓励的话语凝聚了这位驻村干部对帮扶村始终牵挂在心头上的浓浓深情, 振奋了人心,也活跃了洋坑埠头村的氛围。

虽然不允许茶叶加工厂进村收购茶叶,但陈军和村干部想了个办法,在村口搭起了交易棚,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帮助村民和收购人员零接触交易。看到村民们舒展的眉头,陈军内心也无比欣慰。

全面小康助就业

“现在大家都复工返岗了,像我这样的残疾人,今年还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

“可不是吗?出去找工作的话,东跑西跑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到外地去也不安全啊!”

往年正月十五前后,松阳当地都会组织举办大型招聘会,今年正月已过,为了防止人员聚集,招聘会取消了。眼瞅着大伙都上班了,陈军心系洋坑埠头村村民,又开始为村民们的返岗复工焦急万分。

image.png 

陈军走访复工口罩生产企业

在走访企业、关注企业复工复产的时候,陈军了解到受这次疫情的影响,外地人员流动受阻,企业也面临招工难。

“我们主要是生产服装和袜子,需要大量的手工业从事者,受疫情及工人复工慢等因素影响,目前仅几条生产线开始生产,后续的生产线恢复后,人员缺口会很大。”耶米玛负责人陈总告诉陈军。

万基光学负责人童总也有着同样的忧虑,“我们现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新上马了一条口罩等防疫设施生产线,你们中行新增的600万“战疫贷”贷款也已就绪,急需大批量的缝纫工。去外地招工已经来不及了。”

面对一边是自己联系的企业招工难,一边是农村的脱贫攻坚就业难,何不做个牵线人,将村里和企业搭上桥梁,实现双赢?

说干就干,陈军通过村干部了解摸排村里村民当前的困难和就业需求,计划为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实行就业“私人订制”。他先后联系了飞洲电缆、旭峰布业、浙江万基光学等企业,为洋坑埠头村村民的开通了就业“绿色通道”。

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后,陈军通过村里微信群发布招聘信息,为了惠及信息不灵通和渠道有限的村民,他带着“私人订制”的招聘通告回村张贴至公告栏,向村民积极宣传返岗复工的疫情防控基本知识。这些就业信息及时送达后,仅当日就达成了工作意向近十个。

image.png 

陈军在村里公告栏上张贴招聘信息

“这公司不错,残疾人他们也招,还包吃包住,有五险,工资还不低啊!”

“想不到不出村也能找到好工作,真是太感谢您了,陈书记!”

一抹暖阳洒在田间,映着油菜花的灿烂,走在这绵长的乡间小路上,陈军的脚步轻快了不少。派驻洋坑埠头村之后,大半年来,他常常像这样走在村里,跨过连接着两岸人家的石桥,偶遇风格古旧的古建筑。

陈军很喜欢他所驻守的洋坑埠头村,“因为是传统古村落,村里蛮有特色,挺漂亮”。陈军说,近两年村里建起了民宿,发展越来越好了。等疫情结束,他想他还能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做更多的事情……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