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足迹”西高东低中国西部开发战略成效显著

   研究人员在中国的“物质足迹”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模式,它可能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带来新的启示。物质足迹是反映用于满足国内消费和资本投资的原材料一一化石燃料、生物量、金属以及砂石等其他物质——的指标。

   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资源委员会专家委员朱兵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中国省域物质足迹的首次研究发现,对贫困省份的资本投资或许有助于维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的一项发现是,在一些较贫困的西部省份,人均物质足迹高于工业化程度更高和更富裕的东部省份,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与西方国家的水平相当。

   研究人员在12月16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的论文中说,在中国西北部的青海省,2010年人均物质足迹约为36吨,与美国的平均水平相当。美国是超级大国,而青海是中国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朱兵说:“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调查的有趣现象。”

Q0A4`9NB]70ZHLYBP%P1N)I.png

   理论上,生活在发达地区的人应该比贫困地区的人拥有更多可用物质。研究人员想知道,为什么青海的物质足迹与美国差不多。朱兵说,一个解释是这些足迹的性质。在青海省,物质足迹主要是用于建筑的砂石,属于资本投资。而在美国,在物厦足迹中占很大比例的是食品和化石燃料,主要用于消费。

   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两部地区的物质足迹较高,这可能是发展政策的结果。这些项目包括修建铁路、高速公路、天然气管道、高压输电线、工厂和矿厂它们受到大量资本投资的驱动,促进了人口稀少地区的材料消费。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政策帮助中国保持了近4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这些项目,欠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和商业得到改善,也让整个中国受益。

8
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