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创产业过度商业化引争议
2020年春节前,一桌标价为6688元人民币的年夜饭,把600岁的北京故宫推上了风口浪尖。推出年夜饭的故宫角楼餐厅,位于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外东南侧的东长房,属于故宫非文物建筑区域。宫廷范儿十足的年夜饭推出短短三天后不仅被紧急叫停,餐厅的营业时间也缩短到下午四时,受殃及的还有神武门外两侧的角楼咖啡馆和故宫淘宝体验店,也被迫提前暂停营业。
其实,这不是故宫第一次赶在过年做餐饮生意。2019年大年初一,故宫角楼餐厅推出“朕的火锅”,一时间抢尽京城火锅店的风央,但开张不到一个月,就在一锅难求和众多吐槽声中关停歇业。
虽说故宫两次搭车“春节经济”都未能如愿,但不可否认,自2012年来,凭着一系列踏准消费节奏的商业化运作,故宫已从游客印象中的摆放冷冰冰文物的明清皇宫,变身为文创界的超级网红,成为当下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历史文化知识产仅(IP)之一。
据故宫博物院前院长睢霁翔透露,早在2017年故宫仅在文创上的年收入就达15亿元,超过国家拨款。在不少博物馆仍嗷嗷待哺,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才能运转下去的窘境下,故宫的商业化运作堪称业界可以借鉴的典范。
近两年,随着故宫在餐饮、化妆品、眼饰等众多领域场合频频现身,舆论对其商业化步伐过快的质疑声也络绎不绝。有人担心品类繁多的文创产品会消耗透支故宫的知识产权,也有人直指故宫过多授权,急于追求商业变现,是在涸泽而渔。
面对外界质疑故宫过度商业化,单霁翔也曾反思。但他坦言,光靠国家拨款,不足以完成维护、保养以及翻修等耗资不菲的工程项目,“不办文化活动,影响力不够大,愿意跟故宫合作的单位就少”。对于招致较多批评的口红、火锅等,他辩解说,这些并不是故宫事业发展的重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旅游研究所所长刘思敏并不认同外界的批评。他说,只要对文物不产生破坏影响,就应该鼓励故宫进一步商业化:“商业化尺度可以很大的,皇帝当年可以在那里大宴宾客群臣,飞入寻常百姓家怎么就不可以呢?怎么可以用过度商业化去斥责呢?”
刘思敏解释说,故宫属于中央政府直属的文化保护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即门票、活动的收入都要上缴国家财政,文物保护等花费支出,也要单独上报财政预算,申请拨款。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按计划,故宫85%区域将对公众开放,中国古代名画“韩熙载仪宴图”和“清明上河图”将先后展出。在皇城根长大的老北京入、教师呼全胜说:“紫禁城、故宫博物院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文物介体与老祖宗沟通,追寻古人,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学习古人的精神。600年的故宫,还是应该回归更深层次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