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诞辰100年科幻作家就要“霸气侧漏”
2020年是科幻大师阿两莫夫诞辰100周年。这位与克拉克及海莱因并称为科幻小说“三巨头”的大神级人物,生前曾赢得五次雨果奖与三次星云奖,为科幻迷们留下了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被戏称为“脑洞装得下整个银河系”的阿西莫夫,至今仍是科幻文坛难以逾越的高山。
说起与阿西莫夫的缘分,台湾作家叶李华的记忆飘回到5岁时的偶然“遇见”。那时,爸爸带他去看电影《Fantastic Voyage》,片子脑洞大开,五名美国医生被缩小注射进苏联科学家体内进行血管手术。当时完全听不懂英文也看不懂中文字幕的叶李华,却在影院中看得津津有味。直到多年之后,他才惊觉这部电影与阿两莫夫之间的紧密联系,皆因阿两莫夫几乎在同时期也曾经出版书籍,就叫《FantasticVoyage》。“很多人会误以为这个电影是改编自阿西莫夫的作品,不对,有点点刚好倒过来,是出版社把电影的文字版权买下来,请阿西莫夫根据剧本改编成小说。严格来说,阿西莫夫不大满意,因为可以供他发挥的地方太少了,所以在他众多的作品中,这本是他很少提及的。”
阿西莫夫的行文风格,常让人形容为“补实无华”。叶李华曾撰文写过背后的故事,当时阿两莫夫在出版了第一篇长篇科幻小说《苍穹一粟》后,曾刻意舍弃之前的笔法,在下一部作品中尝试将字句雕琢得更有“文学味”,结果被编辑以海明威为例当头棒喝。此后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阿西莫夫都坚持将文字写得通俗易懂,这也慢慢变成他的标志风格之一。
但文字简明并不意味着容易翻译。阿西莫夫小说中宏大的史诗感与建基于绝对理性的精妙设定并不容易传神把握。叶李华形容,翻译就如同驾驭野马,“野马天生彪悍,但是越难驯服的野马一旦驯服就越是千里良驹。”他翻译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小说《宇宙》,断断续续耗费20年,光是其中的基地系列,就前前后后翻译了3次,但收获的成就感亦是无可比拟。他指出,很多人以为翻译好外国作品首先是要英文好,其实不然。“我坚决相信中文的功力要够强才能翻译好外国作品。原文的风格也好、气势也好,又或者是微言大义,都要想尽办法在中文中找到贴切的对应。”他说自己把翻译当成是类似拼图和猜谜游戏来进行,有时勉强凑到一个答案,不满意,那就继续去找。比如阿两莫夫鼎鼎大名的“机器入学三大法则”,他便找了十几二十年才找到适切的中文译法。“第一法则中,有一个英文是through inaction,当初怎么翻都翻不好,后来才终于发现,台湾和大陆有一个法律名词是‘不作为’,基本上90%符合那个味道。更何况三大法则本身,‘Three Laws’,既有科学的‘law’,又有法律的‘law’,是一个双关语,所以能够用法律名词,就更贴切。后来我在大陆的简体字版和台湾新版中,都有改过来。”
在叶李华看来,“机器入学三大法则”表面上看是科学的学问,但在故事的推进中,读者会不知不觉感到它有社会科学、甚至伦理道德的意涵。“为什么会提出这个呢?在阿两莫夫很小的时候,就觉得他那个时代的机器人故事其实写得很不好。故事精彩,但是从理性层而来说很糟糕,说服力不够。”那个时候,他已经不知不觉地预测到,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发明机器人,绝对不可能像以往小说里面那样动不动就威胁人类残害人类,或者动不动就被人类欺负到很可怜。他认为这两者都是不够理性的机器人,他称之为“威胁人类的机器人”和“引入同情的机器人”。他在撰写机器人故事的过程中,出现了第三类,就是“理性的机器人”“守法的机器人”,而这个“法”就是“法则”。
叶李华说,阿西莫夫是一个非常倡导理性的人物,不论是在他的科幻小说还是科普文章中,部能看到这个特质。这么一个理性的学者,在文学世界中建构他的未来想象时,总是不知不觉间就捕捉到了问题的关键,敏感地抓住了一个比较正确的未来趋势。“所以,即使现在都有人说阿西莫夫的预测是神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