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撤离中国”再调查:“脱钩中国并不符实”

日本首相菅义伟10月18日开启了为期4天的外交首秀,出访越南和印度尼两亚。菅义伟将东盟称为“老朋友”,称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密切关系“是该地区经济繁荣的基石”,并表达出大力推动日企投资东南亚、建立多元物资和零部件供应链的意向。

日媒认为,由于新冠疫情的加剧,日本过于依赖中国制造的医疗物资,导致它在紧急时刻面对供应问题。加上中美关系对立激化,经济上脱钩加深,日本正寻求加深与东盟国家的合作。

今年以来,关于“减少对华依赖”的提法在日本政坛屡次出现。早在3月,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官邸召开的“未来投资会议”上直言:“由于中国等国向我国供应的产品减少,对我国供应链的影响令人担忧,因此对一国依赖度和附加值高的产品,谋求生产据点回归我国,对于其他产品,也尽量不依赖一国,让生产据点分散到东南亚等地以实现多元化。”其结果反映在日本政府4月7日出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紧急经济对策”(下称“紧急对策”)当中。其中一项计划试图对眼下脆弱的供应链进行改革,并拿出2435亿日元的财政预算支援企业搬迁。从今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的名单来看,有87家企业得到730亿日元的搬迁补肋金,其中57家回到本土,30家转移至东南亚。

在美国频频怂恿各国与中国“脱钩”的背景下,不禁引发中国舆论关于“日企要去中国化”“大批日企撤离中国”的担忧。基于此,《凤凰周刊》独家采访了补贴名单中的部分日企和长期研究中日经济的两国学者。“申请补贴绝不是为了退出中国”

这项支援企业搬迂的政策方针分为“针对在国内投资的补贴”和“海外供应链多元化支援”两大部分:前者针对回归日本的企业,安排的财政金额为2200亿日元;后者面向转移到东南亚的企业,安排金额为235亿日元。

针对前者,日本政府明确了补贴条件:对于某一国依存度高的制成品和零部件生产回归日本国内,或向东南亚分散生产基地、谋求产地多元化的企业,日本政府将对其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三分之二的补贴,对大企业提供二分之一的补贴。

image.png

这其中,第一期企业搬迁补助金的报名截止日期为月22日,有90家企业申请回归日本,其中57家获得补助金;另有50家企业申请到东南亚各国投资,其中30家获得补助金。第一期的实际补贴支出为500亿日元。第二期的报名申请于7月22日截止。8月5日,日本政府公布第二期的申请情况,共有1670家企业申请搬回日本或是搬迁至第三国。

在经产省7月会布的87家企业名单中,艾姆株式会社(I'M CORPORATION)位列第17位,标记的产品类型是“无纺布口罩”。《凤凰周刊》从其企业官网查询到,这是一家1960年创立的专门生产卫生用品的企业,有120名员工,2005年3月在中国苏州设立了艾姆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日本政府的补贴绝不是以退出中国为目的。”该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凤凰周刊》,“我们在中国的公司原本就不是生产口罩的,也不考虑退出海外市场。”该公司正计划利用这笔补贴在国内建设新厂工厂选址在日本冈山县。

日本山形县东根市制药企业Ace Japan的情况有所不同。该公司主要从中国进口原料,新冠疫情期间大量原料的进口被延期。该公司计划2022年12月在山形县完成新工厂的建设,从原料开始实施一条龙生产。

Ace Japan的相关人士向《凤凰周刊》解释说,该公司平日主要从中国、越南、泰国、印度等国进口化学原料,而从中国进口的原料最多。这次申请补贴并非要停止从中国的进口。但受疫情影响,进口原料难以准时到达,这让我们在规定期限内难以交货。“因此,我们要建一个能够生产化学原料的工厂生产出延期的部分原料,保证按期完成订单。”

该人士也提到,“我注意到了关于‘日企撤离中国’的新闻。但我们在中国的供应链很完善,即便只将供应链中的一小部分迂回日本,成本都很高。目前依赖中国的局面很难改变。”

来自日本山口县的三兴化学工业公司成立于1935年,只有76名员工,主要生产橡胶手套和医疗消耗品。最近,他们计划将马来西亚的部分业务转移回国。该公司的一名负责人向《凤凰周刊》透露:“这次只是将马来两亚的一部分业务转移到国内,工厂还将继续在马来西亚设立下去。”

这名负责人解释说,这部分业务原本是在日本生产的,只是之后转移到了海外。这一次决定将业务转移回国主要是因为政府的补贴,但政府对于补贴的使用也提出

了详细要求。“这部分业务不会在经营上有很大的盈利,但考虑到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加上也是回归到原本国内的业务上来,公司最终决定申请补贴。”该负责人并未透露具体的补贴金额。

相比于中小企业,受到外界关注的知辑电器电子公司夏普又是何种情况?“此前我们没有生产过口罩。”夏普公司的一位公关部负责人向《凤凰周刊》解释说,“生产口罩的契机是今年2月底,日本经产省与我们取得联系,询问是否可以制作口罩的事宜。”

当时日本政府承诺,将提供三分之二的补贴来资助夏普公司生产口罩。在这佯的背景下,夏普公司提交了申请。夏普并没有在日本新建工厂而是选择将三重县生产液晶显示屏的工厂腾出一部分空间用来'产口罩,原本液晶显示屏的生产也没受影响。上述公关部人士表示:“口罩仍然在生产中,目前来看,还会继续生产下去。”

补贴预算十分有限,并非针对中国

针对日方出台的“紧急对策”,不少媒体形容为“针对中国”,或是要与中国“脱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马淑萍向《凤凰周刊》解读道,事实上,这项政策并未提及“撤离中国”“去全球化”的字眼,相反提到了‘不要为入保护主义’“推进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这项政策指出,即使在世界经济受到巨大影响的影响下,也不能陷入保护主义,而要通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以及《日美贸易协定》等推进自由贸易,推进国内产业的高附加价值。

“日本推进全球化过程中是受益方,最近的这项政策本身是为了构建一个安全的供应链,维护日本本国的经济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限制范围有限,并非刻意针对中国。”马淑萍说。

目前在华的日企数量约为35000家,1700家还不到5%,代表不了大部分企业的想法。中国日本商会9月16日发布《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20白皮书》,其中援引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在华日企计划维持现状或扩大业务。JETRO在今年2月10日到12日对635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47%的日企表示不会将中国业务转移回日本或第三国,45%的日企表示尚不清楚是否转移,6%的日企正在研究回国或转移到第三国方案,只有1%的日企决定回国或转移。

“有关‘日本政府推动企业从中国撤出’的解读是错误的。”针对中国舆论的关切,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北京代表处副所长川渊英雄向《凤凰周刊》申明,政府的审核标准并不包括是否在中国有工厂或公司,日本企业也不会因为有这种补贴政策就从中国撤出。

从经产省公布的企业名单不难看出,包括防护口罩、基因检测试剂、消毒酒精、医用防护服、橡胶手套和非接触体温计在内的防疫用品生产企业有40多家。

马淑萍认为,相对于总额约25.6万亿日元的“新冠病毒紧急经济对策”预算来说,2435亿日元的补贴金额十分有限。此外,三分之二的补贴额度上限以及补贴的诸多要求,难以对日企产生根本性影响,只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有相关日方人士向《凤凰周刊》指出,有的企业原本就有相关投资计划,于是趁机申请补贴而已,“这么少的补贴难以改变一个企业的战略决策”。但他也称,目前在华新增投资计划的企业还是有所减少,整个投资气氛趋于谨慎。

“将日本政府拿出2435亿日元预算,说成要与中国进行‘脱钩’,并不符合实情。”东京大学学者川岛真撰文称,这些钱主要用于医疗相关产品和器具的工厂转移,而且大多用于向日本国内转移的企业,这与美国正在进行的尖端产业的“脱钩”内容不同。“日本只不过是为了能简便地筹措到口罩等而采取的措拖;虽说是生产据点的转移,但九成预算用于向国内转移。”

申请补贴企业翻倍,“中国+1”战略升级

随着日本国内疫情的持续,申请补贴的企业数量也猛增。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从5月22日到7月22日,申请补贴的企业数量达到1670家,申请额高达预算额的11倍(约1.764万亿日元)。

上述日方人士向《凤凰周刊》解释说,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紧急经济对策”出台过快,研究政策时间太短,导致政策中补贴对象的范围过广,申请企业激增。

川渊英雄也提到,日本企业去哪里投资,是由企业经营层来判断的。这次申请数量有所增加,表明希望分散风险的日本企业有所增加,而且补贴能够节省企业的一些成本,仅此而已。过去发生危机时,日本政府也提供过类似补贴。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申请补贴企业达到约750家,其中约250家获得补贴。

10月16日,菅义伟政权在内阁会议上决定从2020年度的预备费中再追加860亿日元补贴,用以扶持口罩及医药品等企业回归国内生产,合计达到约3000亿日元的规模。经济产业大臣棍山弘志表示:“经营者强烈感受到了强化供应链的必要性。”

image.png

对于在华日企来说,又将如何适应新形势呢?《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20年白皮书》显示,43.2%的在华日资企业打算在接下来1至2年扩大业务。日本资生堂早在去年就宣布将在上海设立全球第三个创新研发中心,加大投资推进转型;今年4月2日,日本丰田公司与比亚迪各出资50%的纯电动车研发公司正式成立,将研发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电动车;广汽集团在2019年报中披露,广汽丰田新能源车扩产项目计划投资金额113.3亿日元,预计投产时间为2022年;日本松下公司决定将2021年中国的空调和空气净化器相关业务扩大至2019年的2倍,并于今年6月在广东省投资2.2亿元筹建新工厂。

川渊英雄则提醒说,如果只听取在华大企业的意见,很难了解到所有在华日企的心声。大企业有实力抵抗疫情带来的风险,相比之下,在华的日本中小企业没有大企业的实力,包括信息收集能力。因此,为了让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更好发展,(中国)有必要继续改善营商环境。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针对日企海钋布局提出过所谓“中国+1”战略.呼吁日企在中国之外再找第三方投资国.以避免供应链过分依赖中国。不过,2015年之后,日资企业的对华投资不减反增,在中国的日企数量也没有减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经济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姜跃春向《凤凰周刊》评价说,如今是过去日本对华实施的“中国+1”战略的升级版。“此次升级版与前十年最大的不同是这次有政府的政策出台,还有一定程度的经济支持。之前主要是企业主导,政府只是发挥窗口指导作用。这次政府不仅作为施政方针正式提出,并落实到位。”

菅义伟外交酋秀推进供应链的多轨化

在新冠疫情和中美交恶的背景之下,摆脱本国对华依赖的论调屡次被放到台面。早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初,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就宣称中国的疫情对美国经济是个重大利好,因为这会刺激制造业重回美国本土;4月9日,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公开建议美国企业撤离中国,对于愿意搬出的企业“报销”100%的搬离成本,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基建、装修等费用。

除了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也接连表示与中国的关系不可能“一切照旧”。法国财政大臣勒梅尔3月9日表示:“我们必须减少对某些国家,尤其是对中国某些产品供应的依赖,井加强我们在战略价值链中的主权,例如汽车、航空航天和药品。”韩国三星电子公司继今年8月关停在中国的最后一家PCI厂后,将于11月关停天津的电视工厂。

以上种种似乎呈现出外资撤离中国的景象。但从数据来看,中国今年吸收外资却划出一条“U形”弧线。从一季度吸收外资额萎缩10.8%,到二季度反弹到8.4%,再到三季度增速提升至20.4%,吸收外资呈现回暖趋势.

虽说不用过度解读日本近来的经济政策,但首相菅义伟最近的外交首秀仍然值得中方关注。《日本时报》直言,菅义伟在外访中渍论中国,却不提中国的名字,中国只是‘房同里蔚大象’。

越南在2020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尼则是东盟成员国中唯一的二十国集成员。菅义伟的首访选择这两个国家,旨在传递日本重视这个区域,引导其企业前往东南发展。

《日本经济新闻》此前披露,日本政府为了改变企业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推动企业向东南亚分散,计划大幅发放在多国扩大生产基地企业的补贴。此举将纳入今年的经济对策,采取方式是以东盟整体体为对象,设置能实现供应链对规化的补贴方据悉,日本政府为充实医疗及汽车零部件在中国以外的供应网,将支援企业南迁东南亚。日方已确定支援的30个项目中,半数将在越南实施。

日本早就开始为实现供应链多轨化进行布局。9月初,日本与澳大利亚和印度就共同构建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产品和零部件供应链一事达成一致。姜跃春认为,日、澳、印三国虽然试图在三国间进行产业布局和联合,但毕竟地理遥远,产业互补性一般,合作在很多层面存在困难。“布局尚属酝酿阶段,真正付诸实施或者见到效益,还需时间。”

除表达加强供应链合作之外,菅义伟还在这次出访中多次提及“印太构想”。该战略的最初提出者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菅义伟当选自民党总裁时曾说,“将继承安倍首相的政策,这是我的使命”。

10月19日,菅义伟在与越南总理阮春福会面时表示,日本一直在推行“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并希望东盟国家和其他各国积极参与;日本的“印太构想”与东盟2019年公布的“印太展望”理念相符,存在诸多共通点······他还就东海和南海局势表示关切。当天晚些时候,菅义伟在越南国立大学发表演讲,再提“印太构想”和南海问题。

菅义伟声称,南海“正在发生与法治和开放性相悖的动向”,“强烈反对任何使紧张升级的行为”,这被解读为是对中国提出

“不点名批评”。共同社评论称,基于中国在南海扩大军事力量的动向,日本以经济和安全保障两方面强化与东盟的关系,以实现其“印太构想”。

有日媒评论说,基于东盟各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尚不明确“印太构想”的多边安全保障合作将发展到何种程度。随着合作的加深,东盟一体化将面临动摇。东盟国家中,老挝、束埔寨、缅甸等与中国有着深厚经济往来的国家会希望避免提出和越南、菲律宾等国一样的立场。

5
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