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江北
正式获批成立五年,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初显峥嵘。在打造产业之城的同时,这座宜居宜业的南京新主城也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人才经济时代的到来,招才引智成为城市创新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比引才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引进来的人才“不想走”“留下来”。“十三五”收官在即,南京江北新区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筑巢引凤,夯实城市发展硬实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春秋时期,楚国设立棠邑,治所即在今天的江北新区,南京的历史也从这里发轫。明朝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在江北营建浦口城,形成“扼抗南北,钳制江淮”的局面。
到了近代,津浦铁路、沪宁铁路先后通车,江北成为全国交通枢纽。有“远东第一大厂”美誉的永利钮厂坐落于此,成为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江北由此获得长足进步,但也没有成为中心城区。尽管有千年文明的积淀,江北却一直在边缘生长。
在江北新区成立之前,浦口仅作为南京的三大副城之一。2015年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建立,2018年南京双主城战略出炉,江北新区上升为城市新主城,城市定位首次与江南并驾齐驱,成为未来南京发展的新高地。
江北新区成立之前,对江北的质疑声不绝于耳:‘'40%的城市面积,20%的人口,15%的GDP。“印象中的江北,农田、荒地连片,化工、钢铁等重工业聚集,难以想象在这块土地上擘画出美好的蓝图。
是甘于落后,还是破釜沉舟,江北的开拓者们决心背水一战。
江北新区的崛起首先是思想和理念上的崛起。围绕“两城一中心?”建设,江北摒弃旧思维、老习惯,展开攻坚战,加快高端产业的聚集和优质人才的引进,萃取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用智慧、绿色、健康、宜居等思想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地下CBD、高密度循环交通网、精准医疗设施、智慧警务Mall等,江北新区在城市服务和管理设施方面积极试水,探索具有江北特色的集约型城市建设模式。
资源要素集中起来,人才才能留下来。便利店、书店、大型商场纷纷人驻,长达7.5公里生态景观工程青龙绿带正在规划建设中。未来,青龙绿带将从老山脚下蜿蜒至长江边,一幅青山绿水的生态画卷正在展开,江北新区将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南京新主城。
“广厦可安居,小区美如画。”这是江北人的评价。江北新区不仅大力保障居民基本的住房需求,还通过人居环境的持续改造升级,使居民享受到更优美的宜居环境与更优质的贴心服务,让新区居民住得安心,过得舒适。
为了便民利民,江北新区真干实干,逐个解决城市痼疾。过去,仅有的踌江通道收费,拥堵严重,过江难的问题长期存在;现在,过江隧道、定淮门隧道、长江三桥贯通南北双主城,长江五桥将于年底通车,未来过江通道还将增加很多条。
江北一度没有一家三甲医院,当地人看病常常要跨江进城;教育资源与城区差异较大,很多家庭不得不为了孩子跨江读书。面对教育、医疗等资源贫瘠的压力,江北新区新增投入近100亿元,引进托马斯国际学校、鼓楼幼儿园、南京一中等80多所学校;累计投资80亿元,新添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南医大四附院等三甲医院,着力补齐民生服务的薄弱短板。此外,图书馆、美术馆、网球场、足球场等一大批文体服务设施,也正从图纸走向现实。
有人说,江北新区的发展走出一个U字形,正在上升路上一路狂奔。
筑好巢,引来凤。从行为到观念,从交通到市容,江北都在发生质的变化。江北人攻坚克难,筑就美好家园,打开通向外部世界的一个个通道,吸引四方人才,迎接八面来风。
不破不立,千年变局正当时。江北新区这片从洼地崛起的高地,逐渐得到世人的瞩目。
留才有方,建起创新创业生态圈
“我们为什么选择江北新区?”望着日新月异的楼宇、整洁宽敞的街道、日益完善的公共设施,在此打拼奋斗的“新江北人”陈钰感慨道:“因为这里有创业的广阔舞台。”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愈发成为吸引人才的关键要素。
江北新区紧扣双循环方向,布局新兴产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良好的产业环境是江北新区吸引高新企业人驻和培育高端人才引进的密钥。“十三五”期间,江北新区打造以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即“两城一中心”)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在新区集聚,为城市产业不断注入发展的新动能。
创新,是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因,也是新区崛起最鲜明的底色。值得一提的是,芯片之城从无到有,从空白到产业聚集,目前集聚华为鲲鹏、航天信息、华大九天等集成电路企业超400家,产值超500亿元;基因之城振翅高飞,从集约化到规模化发展,汇聚世和基因、基蛋生物,南微医学等企业800余家,产业规模达千亿元;新金融中心后来居上,呈现跨越式发展,先进制造业国家大基金等400余只基金、5000亿元资奉规模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生态,必须从优化营商环境人手。为此,江北新区打出一组强有力的组合拳,围绕“有产业方向、有创新主体、有孵化生态、有公共服务”的目标,探索建设121创新社区,今年首批6家各具产业特色的121创新社区已正式启动运营。另一方面,新区深入推动“两落地一融合”工作,先后与北大、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签约,共建84家新型研发机构;全面启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中国气象谷、龙华智谷等校地合作项目载体提速建设;江苏省产研院大学筹建工作有序推进,促进江北高校创新集聚带和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加速形成;同时,江北新区加速融合产业链、创新链,聚焦服务主导产业发展。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江北新区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5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79个,创新活力指数达238.75,各项指标实现平稳陕速增长,创新策源地效应持续迸发。
能在网上办就不用跑腿,能一次办好绝不拖两次······江北新区一步到位的办事风格让企业纷纷点赞。近年来,江北新区积极探索互联网+审批模式,不见面审批事项达到90%以上;推行证照分离、区域评估、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等重点放管服改革举措,多个重点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真正做到了江北担当。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为充实产业后备军,江北新区加快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依托创业江北人才计划、人才十策、金融十条、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等更精准的政策供给,高层次人才集聚速度及数量均居南京第一。
五年来,一大批人才在此落户,安居乐业,人口净增近百万。其中,2019年净增人口中三分之二是18—34岁的年轻人;2018年以来新增青年大学生就超6万名;五年累计汇聚各类人才36.8万余名,吸引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56名中外院士团队、超过5000名高层次人才及留学归国人员来新医创新创业;创业南京三项人才计划总数,从2016年的36人增加到2019年的288人,他们带着闭队和项目为江北新区的产业链、创新链建设而来。
创新,为江北新区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站在这里,一股炽热的创新创业风迎而而来。近三年来,江北新区年均净增高企超过200家,达到过去20多年的发展总和,今年又申报高企近千家。同时,新区上市企业后备队伍不断壮大,南大环境作为注册制首批企业已正式登陆创业板。
为r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驾护航,江北新区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先手棋,发挥其在集聚人才、接轨国际、拉长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推动作用,目前已集聚超过50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了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知识产权法庭、检察室、仲裁院、维权援助分中心等多机构协同保护机制,实现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闭环运行。
此外,江北新区规划建设了全国首个法治园区,引进最高法第三巡回法庭等“两庭五院”入驻,先后成立新区法院、检察院;设立全国首个自贸区原创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启动运营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电心仲裁院;并设立了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仲裁院,落地江苏自贸试验区首个圉际商事调解中心。
一道道难题的攻克,让江北新区快速成长为高科技企业投资创业的沃土。今年,江北新区创新投资热度不减,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大量涌现,截至目前,已新增孵化引进企业近400家,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超过80家,累计孵化引进企业超过1000家。
引才有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来了就不想走。江北新区已经成为我的第二个家了”陈洁说。
良好的人才生态是真正的强磁场。江北新区不仅吸引国内高端人才,还吸引了一批世界各地顶尖人才。
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叠加优势下,江北新区以开放的心态、国际化视野融入更大的发展格局。新区与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支持南京片区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共同构成1+9政策体系,为建设开放合作平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打破人才流动障碍,匡正选人用才标准,江北新区在1+9政策体系的大动脉上,延伸出无数条毛细血管式的改革措施,覆盖到整个新区的人才网络。
截至目前,1+9政策141项改革措施已落地实施,初步见效有112项。围绕改革任务落实,推出近百项改革创新举措,形成60多个体现首创要求的制度创新成果,7项改革试点经验、7个创新实践案例在江苏复制推广,8项改革试点经验、10个创新实践案例在南京复制推广
在人才“引进来”方面,对准国际科技界的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坐标系,以产业链技术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为突破口,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体系和生态圈,面向全球招才引智。
目前,江北新区累计引进诺奖获得者2位、海外院士14位,直接对接引进重大产业创新项目40余个,并与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签约共建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联合荚陶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组建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与瑞典、芬兰合作设立中国dE欧创新合作示范园。南京大学一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医学研究院、南丁格尔护理学院等一批国际创新合作项目,也相继落户新区。
在“走出去”方而,江北新区组织出国(境)团组152批次,共370人次;促成南京市与芬兰奥卢市签订双城友好合作备忘录,增进与江苏省友好省比利时那慕尔省、南京友好合作城市美国圣路易斯市的交流;积极推进与英国剑桥市、加拿大本拿比市的友城缔结联系;与瑞典国家研究院、瑞典国家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斯德哥尔摩投资促进署、瑞典驻中国大使馆、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波士顿市政府等机构建立了沟通交流机制。
目前,江北新区61个已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中,北大分子医学研究院、南京先进光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2家机构分别与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不断提升江北新区国际化水平和产业化能力。
人才生态体系构建的稳步推进,进一步集聚起支持江北新区开放发展的新动能,有力推动了新区加速培育外向型经济。目前,江北新区已汇集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570家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落户,总投资超260亿美元。尽管有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江北新区的招商引资仍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前三季度亿元以上签约392个,投资总额近2396.7亿元,其中“两城一中心”项目234个。
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江北新区还承载着与外国机构交流合作,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的职能,逐渐建起一座与世界高效互动的合作之桥。
此外,江北新区还成功举力、了南京江北新区北欧创新推介会、2019中国南京创新周波士顿站、伦敦科技周一江北新区专场推介会等5场较大规模的特色活动,向世界讲好新区高质量发展故事,从而提升新区创新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
如今的江北新区,一个个覆盖工作、学习、生活的人才优质规范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一件件涉及衣、食、住、行的实事好事正不断落实。
近年来,江北新区通过梳理涉外考察参观点33个,录入全市外事资源库,其中3个资源点被推荐为省外办参访点,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共享;江北新区盘清外籍人士就业、生活情况,通过走访调研重点社区、邀请重点单位座谈等形式,充分了解外籍人士实际需求,为外籍人士排忧解难。江北新区还大力推荐表彰国际友人、友好使者,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江苏文化大省优势,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氛围,全方位、立体化地提升江北新区的开放层次和水平。
以机制用才、以服务留才,成为江北新区搭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创业环境的法宝。
江北新区的长江岸线湿地有着丰富的食物源,是鸟类理想昀栖息地,吸引了大量候鸟纷至沓来。为了让引进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江北新区同样为人才打造了具有吸引力的“湿地环境”。
大潮奔涌,逐浪而歌,人才纷至。江北新区又一次站在了厚积薄发、喷薄而出的前夜。可以预见,一座产城人和谐共生的新城即将在这块创新的土地上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