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面临挑战,全球粮食体系急需重构转型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一直是公众特别关注的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发生之前,全球有近6.9亿人面临食物不足(饥饿)状态,占世界总人口的8.9%。地区冲突、难民危机、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食物浪费和财富不平等现象等,都是既往导致粮食不安全的重要原因。
在上述因素频繁而强烈的冲击下,世界进入多危机并存的复合型风险时代,粮食系统已十分脆弱。此次全球范围内新冠啼炎疫情大流行,使本就脆弱的全球农业敞食系统再次受到剧烈冲击,粮食生产、加工、储运、零售、消费等各个环节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在此背景下,世界粮食计划署因致力于对抗饥饿、促进和平而折桂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尤其凸显出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为应对粮食安全领域的巨大挑战,世界粮食系统急需重构,向多目标、可持续方向转型。
度情或致粮食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2020年8月,联合国公布的一份报告陈,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影响,世界或面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这并非危言耸听,新冠疫情正以多种方式影响蕾全球粮食系统和营养安全。
新冠疫情带来的最直观的一个影响是,它使全球出现更多饥饿和灾荒。
2019年,全球仍有1.35亿入口处于急性严重食物不安全状态,面临严重营养不良或终身不可逆转的影响的威胁,甚至死亡。据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预测,受新冠疫情冲击,到2020年底,处在粮食危机中的人口数量将增加近一倍,达到2.65亿人,出现消瘦和营养不良的5岁以下儿童数量,也可能增加670万人。
随着疫情加速蔓延,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失业率上升等情况的出现,也使弱势群体的处境更为艰难。
如许多商超、餐厅等为避免疫情,不得不停业或缩短营业时间的做法,可能进一步推动食品价格上涨,使贫困人口更难负担,导致营养不良。疫情初期一项针对中国农村的调查显示,2020年1-2月,55%的受访村民减少了食品支出,近半村民饮食质量下降。许多欧美国家中,接受食物银行救济的人数也有所上升。
就在全球抗击饥饿进展受阻的同时,新冠疫情也凸显出全球粮食体系的脆弱性和既有缺陷,影响着粮食供应链条中的方方面面。
首先在粮食生产端,新冠疫情之初,受封锁措施影响,农民无法下地干活,一些生产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企业也出现停产,导致种子、化肥等粮食生产必需的生产资料供应受阻。随着疫情的发展,全球肉类和水产品市场也有可能减产,虾类和鲑鱼等热销品种或面临产重打击。
在粮食贸易和流通环节,疫情带来的冲击与影响更为明显。
如为保证本国粮食供应,一些国家下达贸易进出口禁令,短暂禁止了粮食出口,还有国家为切断传染途径,限制了粮食和从业人员跨境流动。这些举措都会对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一定冲击,甚至导致局部供应链中断,影响着粮食在全球的流动和有效配置。一些对粮食进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所受负面影响尤为严重。
防疫措施也加剧了全球食物损失和浪费情况。
如当商超、菜市场等场所检出新冠病毒,不仅整个市场将被封锁,里面的食物也需经过相应处理,其中生鲜类食物储存期限较为短暂,时间长了变质腐烂,不得不倒掉。
同时,封锁措施引发的食物流通不畅,使一些居民开始囤积食品,其中果蔬等容易腐烂,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欧美,也有由于疫情导致肉类等食品加工厂关闭,部分产品无法及时处理和加工而被浪费的情况。
总体来看,尽管当前全球粮食供应链整体仍保持稳定,但受新冠疫情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粮食不安全因素影响,部分地区供应链中断、劳动力短缺和粮食减产等问题已有所显现,粮食需求缺口也将增加,全球粮食安全的未来仍面临一定不确定性。
期待中国明确“光盘”目标
相比之下,中国在保证粮食生产方面采取了反时而有效的措施,疫情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大,且年底产量还有可能增加。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转好,人员和食品流通得以恢复,网络电商也能使食品从农民那里发往消费者手中。尽管如猪肉等食品价格有所上涨,但由于食品储备充足,对公众而言,疫情的影响相对并不明显。
但除新冠疫情外,中国还面临着其他粮食不安全因素带来的挑战,食物浪费也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人们一般说的“食物浪费”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从生产到零售环节中未被利用的食物损失,另一部分则为主要发生在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提到的餐饮浪费,主要就指后者。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世界上每年约有1/3的食物被损失和浪费掉了,造成了约94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超过一半的食物浪费都发生在消费环节。考意到世界上仍有数亿人正在挨饿,粮食渡费无疑对全球粮食安全有巨大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样面临食物损失和浪费问题。据中国科学院研究计算,中国每年餐饮浪费的食物数量多达1700万吨,可满足3000万人一年的粮食需求。
于此同时,食物损失和浪费带来的资源损耗与污染,还会给地球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如因食物浪费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数量约占全球总量的8%,还有大量用来生产、锗运这些食物的清洁水源、能量也童浪费,这些数字非常惊人,却往往易被人们忽略.
如能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再用一些技术提高观有土地的产量,不仅将为全球收获一笔巨大的资源,还能极大地保护我们的森林和水资源,对于推动解决粮食安全和全球环境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若要解决这一充满挑战性的问题,不仅要改善生产端,消费者自身也要做出努力。
人们常说,一件事成不成,得看领导重视不重视。针对粮食浪费问题,中国政府和地方近年的举措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从2013年开始发起“光盘行动”,这一行动最初由民间发起,但借助网络传播,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全国人民的响应。特别是在大力开展反腐工作、公款消费减少后,“光盘行动”的力度不断提升,行动步伐非常大。
近年,许多地方也不断推出新的做法,如号召餐厅增设半份菜,帮助小食量的消费者实现“光盘”。还有一些自助餐厅会计量剩余食品重量,处罚浪费行为,同时给“光盘”的顾客提供奖励,这种激励和处罚并举的措施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此外,2020年中国在12月下旬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审议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习近平总书记也再次强调制止餐饮浪费,并提出中国要适时举办国际节粮减损大会,这些都是对“光盘行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也体现出中国在减少食物损失浪费方面的决心与努力。
通过采取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相互结合,共同促进节约食物、减少浪费的做法,中国的行动进展令世界瞩目,在全球都将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不过,“光盘行动”之外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首先,中国在“光盘行动”方面虽有许多政策和提议,但还缺少国家层面的减少食物浪费路线图和整体的规划安排。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球粮食损失和浪费要减少50%,因此许多国家也在节粮减损方面制定了国家战略。我们期待中国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时间窗口期内能有趼行动。
其次,还需建立一套评估分析工具,来评估粮食生产、加工、运输、贸易等端口,哪个环节损失最多、浪费最多,通过科学分析来采取行动,并在行动后再次评估,对有关措施加以改进。目前,这一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此外,在中国,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的有关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门。如粮食生产涉及农业农村部,流通和储备涉及商务部和粮食物资局,食物运到市场后又涉及市场监督总局,再到餐桌或涉及食品卫生问题,还可能牵涉到卫生部门。如能出台一个综合的国家计划,将有助于解决多部门如何协调、谁来牵头等问题。
除政府行动外,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也需要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此举不仅有助于企业节约成本,增加利润,还可减轻城市垃圾处理的压力,改善环境,具有多重效益,是一个多赢的解决方案。
此外,如食物银行、临期食品处置等其他一些国家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样值得中国学习借鉴。
为更好应对有关挑战,未来,既需要科学设定国家减少食品损失与浪费的目标,建立监测度量体系,不断改善行为,同时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包括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企业生产流程改进、产品技术改造,公民的参与,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对粮食挑战,世界急需重构转型
面对粮食安全领域的种种挑战,除了碱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外,重构全球粮食体系并实现转型迫在眉睫。
为此,急需构建一个多目标的粮食系统,实现高效高产、低碳、健康营养、韧性、可持续并具有包容性等六大目标。其中,面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如何加强粮食系统的韧性,对帮助全球尽快从灾后恢复至关重要。
但目前,我们距离这一目标仍很遥远。
为此,全球需要在粮食的生产端和消费端两方面共同努力,尤其是通过改变消费端,来推动生产端进一步变革,从而把粮食系统各环节整合起来,走向可持续。
值得一提的是,在应对全球粮食挑战、改善粮食安全方面,中国创造的多项成就有目共睹。
如中国的扶贫攻坚不仅为全球减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帮助贫困人口营养水平大幅提高,人口饥饿率显著降低。收入的提高增强了贫困地区获取粮食的能力,对全球粮食安全亦有重大贡献。
中国在保证粮食生产和储备方面也做得很好。一直以来,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超过1.3万亿斤,储备粮食可供中国人食用一年,远远超出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水平,对于稳定供应链,防止恐慌性购买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隐忧和挑战同样存在。
首先,中国是食品和农产品消费和进口大国,如中国在大豆、牛肉等多种农产品进口方面,均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对外依存度较高,自给率不足。
其次,中国是美食大国、化肥和农产品消费大国,以及肥胖和糖尿病人口最多的国家,不应以有限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制造出“胖子和病人”。同时,中国还有许多仍面临营养不良问题的人口。有些人吃得太多,有些人还不够。
对此,社会体系需要进行“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健康和可持续的饮食方式改善人口营养和健康,保护环境,降低粮食系统风险,增强整个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
我们希望能在中国推广更健康和可持续的饮食。其中,“健康饮食”更多关注饮食对人体自身健康的影响,而“可持续饮食”还要考虑饮食方式对地球整体健康,即地球承载力的影响,是一个更为宏大的概念。
举个简单例子,当人体通过食用牛肉或大豆来获取等量的蛋白质时,虽然二者营养供应作用相似,但对地球的影响并不一样,还需要考虑到养殖肉牛和种植大豆所需各种资源和所致污染等因素。最终,哪种方式更可持续,需要进行科学计算。
总体来看,推动粮食系统重构,实现整体转型,增强其可持续和韧性仍有很大挑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粮食系统的各环节共同参与、全面整合,全球各领域共同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