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成中国抗疫“良方”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如何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遏制新冠病毒、阻止疫情扩散、挽救生命的?除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和社交纪律以外,新技术的运用组成了中国抗疫“药方”的重要部分。
天上无人机,地上机器人
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中国启用了一支无人机部队,在各个城市上空巡逻,并前往隔离区域执行消毒以及提醒市民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任务。还有设备支持向隔离社区提供食物和必需品,并且有很多设备被用来测量体温,准确、迅速且没有接触风险。
在北京、浙江、广东、湖北和湖南等地的医院,机器人负责向轻症患者分发食物和药品。广州用机器人从5米外对患者进行体温检测。上海和温州使用机器人对医疗设施尤其是重症监护室进行消毒。深圳用机器人清洁街道收垃圾。成都、上海和深圳使用机器人在地铁和商场测体温。
网课和远程办公
封控期间数百万人隔离在家,上网课、远程办公都离不开互联网。教育部在一系列在线平台上启动了2.4万个在线课程,每天免费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内容。远程办公因为直播和视频会议得以顺畅进行,甚至能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同事互相沟通。在这方面,文档编辑、文件管理、位置和健康监控的各种解决方案脱颖而出。
大数据和健康守则
维护14亿人的健康并非一件易事,中国通过电话网络问诊、设立专门的发热门诊以及新冠肺炎定点治疗医院来节省时间。在这方而,大数据至关重要,并有助于将导航地图与社交软件联合在一起,后者是检测从国外进口的冷冻产品和物流分销、个人行程轨迹以及健康码的基础。
创纪录时间内研发出疫苗
中国研发了15种使用不同技术的候选疫苗,其中5种即将完成最后阶段试验。目前已经累计完成100多万剂次的新冠疫苗紧急接种—r作。经过严格监测和追踪观察,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初步结果表明,这些疫苗具有6个月以上的免疫力。到2020年底,中国新冠疫苗的年产能将达到6.1亿剂,中国首批一亿剂新冠疫苗预计将为5000万人进行接种,首针将于2021年1月15日接种完成,第二针于2月15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