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楼”见证中日民间大爱
中国吉林省长春市有一处“中日友好楼”,30年前由日本人捐资建成。这里居住着日本遗孤的中国养父母。去年秋天,居于此楼的最后一位中国养母离世。在中日关系不稳定的当下,许多人希望这处记录着两国民间情感羁绊的建筑能够永远留存。
这座位于长春市中心的公寓楼共有3层,分为36户。远处看去和周围的建筑没有区别,靠近后可以看到铭牌上写着“中日友好楼”几个字。
当年,战争结束时日本人匆忙撤离,将许多遗孤留在了中国东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2557名日本遗孤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回国。1990年,一名曾从中国东北撤回日本的东京男性为报答这份养育之恩,向长春市捐资建造了中日友好楼。中国养父母仅需交纳少量管理费即可入住,楼中住户最多时曾达到29户。
友好楼居民郑向阳称养父母们能够在这里安抚彼此的心灵。他们之中有不少人都因“抚育敌国孩子”遭人唾弃。而且一些人在养子养女回国后还要忍受寂寞与孤独。郑向阳说,大家能在这里敞开心扉,排解寂寞。每次有日本遗孤曰中国“探亲”时,所有养父母都热情扭迎,仿佛日来的都是自己的孩子。
随着时光流逝,在世的养父母人数也在逐渐减少;去年10月底,郑向阳98岁的母亲、居住在楼里的最后一位中国养母崔志荣也离开了人世。离世前,崔志荣曾表示能够在友好搂里生活十分欣慰,她每天都在盼望日本的“外孙外孙女”同自己联系。她抚养的日本“女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回到日本和生父生母重逢,于90年代去世。崔志荣一直珍藏着从日本寄来的书信,对女儿的思念从未停止。
如今几户养父母的子孙依然住在友好楼里。负责日本遗孤相关事务的长春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称,一定会将友好楼按照现在的样子保存下去。—直致力于保护历史遗产的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表示,友好楼见证了中日民间的友好和交流,应通过纪念馆等形式保留这段记忆。
中国养父母们渐渐老去,讣告一个接着一爪,正如友好楼也迎来了重要时间节点一样。此前,哈尔滨“遗孤养父母联谊会”一直同包括崔志荣在内的4位中国养父母保持着联系,但是去年秋天以后4人相继离世。
联谊会会长胡晓慧计划将这些过世养父母的遗物和生前语录公开展览,她征得家属同意正在进行准备工作。她说,“即使是‘敌国的孩子’也要将其养大成人。”这种善良存在于默默无闻的大众之中,希望打动人心的故事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