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让全球低通胀时代结束?
今年5月底,中国决定放开“三孩”生育政策。国家统计局长宁吉韶表示:“人口老龄化从挑战方面看,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
点燃导火索的是5月11日发布的2020年人口普查。虽然总人口达到14亿1178万人,10年内年均增加0.53%,但65岁以上人口增加六成。在制造业的调查中,“雇工难”经常成为最大的经营课题。
中国人的工资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翻了一番,劳动力短缺将加剧工资上升。中国占世界劳动年龄人口的约两成,成为生产的核心,因此影响巨大。“中国正在结束低通胀的时代”,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名誉教授查尔斯·古德哈特( Charles Goodhart)这样表示。
1980年代以后凭借丰富的劳动力使廉价工业品出口激增的中国曾被称为“通货紧缩的源头”,在冷战终结后,东欧等原共产主义阵营加入,与世界经济联系起来,优质劳动力翻番。再加上生产全球化,世界出现价格崩溃。结果,一度达到两位数的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降至约2%。
古德哈特认为,这一齿轮已开始倒转。他指出,老龄化将导致通货膨胀。人们退休后也会继续消费,还需要养老,劳动力短缺将导致工资和物价上涨。社会保障费的膨胀令财政吃紧,但增税在政治上很难。
不过直到最近,“源自中国的通货膨胀”这一隐忧总被忽视。原因之一是劳动力和物价的分析欠缺全球视角。例如显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逆转的“菲力普斯曲线”,分析对象只是国内的就业和物价。
有观点认为,1990年代以来,物价和失业率同时下降,高效的货币政策已终结了菲力普斯曲线。但古德哈特指出,实际作用更大的是中国等国家提供的劳动力这一外在因素。
令人关注的是,未来中国工资上涨将以多么强劲的势头波及世界。1990年代,中国出口额仅为世界整体的数个百分点,但价格崩溃的浪潮波及到没有直接交易的地区。中国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掌握了定价权。有需要的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导致劳动力和企业都不得不参照中国决定其工资和价格。
目前,中国出口额超过世界整体的一成。物价上涨的势头有可能超过此前的价格崩溃。当然,还有提高生产效率、弥补劳动力短缺的方法,但进一步的省力化并非易事。不少观点认为,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只是一种安慰。在中国全面放开“二孩”的2016年以后,出生率依然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在美国也出现触顶。日本以1995年为顶峰、欧盟在2009年到达顶峰后持续减少。预计包括印度等在内的二十国集团(G20)也将在大约10年后转为减少。虽然很多观点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世界通货膨胀倾向将不断缓解,但除了金融市场关注的来自美国的通胀,还有中国人口减少这一更为棘手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