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母“里根”号访问香港
时值中美关系复杂微妙之际,11月21日上午,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里根”号(CVN76)驶入香港进行访问。
恰在之前三周,该航母打击群不仅同日本海上自卫队在西太平洋实施规模空前的“利剑演习”,还同“斯坦尼斯”号航母打击群会师菲律宾海附近,举行堪比战争的实战演习,而这些举措被视为美国决心保持在亚太的军事霸权“不受任何挑战”。在中国眼里,这种“示威”似乎有点“项庄舞剑”。
“大阵仗”访港背后
查找“里根”号的航行日志,可以发现它到访香港的频率有着明显变化。上一次“里根”号访港是在2017年10月,与前一次(2011年8月)间隔六年,而这一回只隔了一年多就获得中国政府批准来访。
考虑到美国刚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CAATSA)制裁解放军购置俄式武器,还频频攻击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化”举动,中方也以停止多项高层军事交流予以回应。“里根”号得以继续访港,显示中美军事关系存在较强的“韧性”,相关沟通渠道依然畅通。
“里根”号于11月21日上午10时左右由东博寮海峡进入香港水域,停留在青衣岛对开水域。之前,香港民航处发布公告称,21日起至25日期间,青衣岛对开水域和尖沙咀渡轮码头一条将设立临时飞行限制区,限制飞机、直升机及航拍机等所有飞行活动,也不能放飞大量气球。
与2017年那次只有一艘“霞飞”号驱逐舰随同“里根”号入港不同,这一次,“里根”号带来了“柯蒂斯·威尔伯”号、“本福德”号驱逐舰和“钱斯勒维尔”号巡洋舰,这也是传统上美国航母打击群访问的正常阵容。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巡洋舰和驱逐舰均隶属美国第7舰队第15驱逐舰中队,该中队在年内发生多起撞船事故,加上频繁在南海实施“航行自由”行动,舰艇完好率和出勤率实际处于历史低位。此番“大阵仗”访港,与9月30日该中队的“迪凯特”号驱逐舰擅闯中国南海岛礁遭中方军舰驱离的时间也没隔多久,似乎表现出美国海军希望让中方看到“自己的家底很厚实”。
“里根”号舰长帕特-汉尼芬上校及第7舰队第70特遣队司令卡尔·托马斯少将在入港后,分别在飞行甲板上与中国香港及内地媒体记者会面。托马斯称,自己非常关心“印太”地区发生“激烈行为”的风险,美国会尽全力维护本地区的“稳定”,而“里根”号航母官兵也准备好保护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和安全。他强调此次访港只是日常例行安排,与附近中国海军的军事行动无关,而舰队能再次访港,展示出香港开放性与透明度。
采访完毕后,“里根”号航母新闻官特意安排多名年轻的美籍华裔官兵与记者见面,讲述舰上生活及职务。他们均表示在航母上工作很辛苦,对体能要求相对也高,但能参军服役感到高兴,特别是能随舰队访问不同国家和地区,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开阔视野,“是人生难得的经历”。
“海上移动的迪克森”
“里根”号是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一艘服役入列的航母,为尼米兹级航母中的九号舰,也是该级别中第六艘以美国总统名字命名的军舰。作为美国海军主力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一直遵循着以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名字命名的原则,其中总统名字出现的频率最高,比如二号舰“艾森豪威尔”号、四号舰“罗斯福”号、五号舰“林肯”号、六号舰“华盛顿”号、8号舰“杜鲁门”号。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一般只会提名自己党籍的人选为航母命名,但这一惯例在“里根”号上被打破。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其所属的民主党在众议院失去控制权,共和党议员趁机要求把将要建造的CVN76号航母命名为“里根”号。这个提议令克林顿十分尴尬,局面一时僵持不下。出面调停的是时任海军部长约翰·道尔顿,他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可以将CVN76命名为“里根”号,但同时CVN75要用民主党籍前总统杜鲁门的名字命名。这样一个方案既照顾总统的面子,又平衡两党的利益。
但实际上,美国海军想用“里根”为CVN76命名,多少有点“私心”。里根执政期间全力振兴军队,海军因此受益匪浅,实力不断壮大,用他的名字为航母命名也算海军“投桃报李”之举。“里根”号下水时,前第一夫人南希代表因病无法出席的丈夫到场,观摩这艘巨大战舰缓缓离开船台的场景。南希见多识广,也不禁为这艘军舰的个头所折服:“它简直就是在海上移动的迪克森(里根总统的家乡)!”
“里根”号建造时使用了近5万吨钢材和大量的铝材,舰长近330米,吃水线以上就有20层楼高,竖起来的高度相当于纽约帝国大厦。在两座核反应堆推动下可以超过30节的速度航行,并在无须补充燃料的情况下在海上航行20年。如果忽略武器装备,这艘航母还真的像一座乡间小镇:有理发店,有小教堂,有便利店,有健身房,甚至还有一间邮局。在甲板上,总能看到不值班的船员走来走去,仿佛在岸上般过着日常该过的日子。
不过,对舰上保障人员来说,这样的日子却苦闷透了。拿在洗衣房值班的士兵来说,他们每天要清洗两万多条床单、一万多个枕套,还有大量被汗水湿透的制服。虽然有机器帮忙,但成堆的脏袜子散发出来的气味任谁都难以忍受。另一处繁忙的场所是餐厅。厨师们轮流上阵,一天要工作23个小时,只停止营业一个小时来打扫卫生。“里根”号满员时,餐厅平均每天要供应近两万份餐点,迪克森小镇也不会有这般热闹。
“里根”号最广阔的空间是飞行甲板,面积达1.8万平方米,画出几个标准足球场不在话下。但甲板的宽阔是以其他空间为代价的。为了最大限度挤出空间,船员们的储物柜都经过特殊设计,所有衣物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压紧、叠好才能放得进去。另外,舰上严禁使用现金,船员出海前要先购买一张类似银行卡的储值卡。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期间,美国海军派出包括“里根”号在内的大批军舰、战机在第一时间参与对日救援。由于没有获取到核泄漏相关的正确信息,“里根”号航母编队在抵达宫城县附近海域时接触到受损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物质云朵,致使船员们在一小时内受到相当于平时一个月的辐射量,不得不暂时停止直升机救援行动对航母进行“大清洗”。一周后,被检测出有士兵遭受核辐射的“里根”号选择撤退,“逃”到离福岛300多公里的上风处。在那里,更多美军士兵被检测出遭受过量辐射。
2012年底,“里根”号上的八名老兵在美国联邦地方法院对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提起诉讼,要求对方赔偿健康、精神等方面的损失共计一亿多美元。2014年1月,美国国会也站到老兵的一边,要求五角大楼调查健康状况出现恶化的“里根”号乘员情况,并在4个月后向议会提交调查报告。
如今,“里根”号受辐射的详情不得而知,但这艘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航母却从核辐射的阴霾中走出来,耀武扬威地扮演着“太平洋之鹰”的角色。
中美关系的“晴雨表”
回顾香港回归中国的20年间,单从美国海军舰艇靠泊香港的次数与规模,可以分析出当前中美关系的阴晴变幻。
香港作为中国特别行政区,有关国防和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决策,根据香港《基本法》第126条规定,“外国军用船只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须由中央人民政府特别许可”。香港回归前夕,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在1997年4月29日访问美国,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达成协议,允许美舰在香港回归后继续到香港进行休整、维修及补给。中国政府虽然允许美舰继续访港,但强调会每次审批,安排在香港停靠的有关细节,如无线电通信、蔬菜供应、往返交通安排等,这样中国就能以拒绝访问作为外交姿态,表达对美国某些行为的不满。
1999年5月8日,美国B-2轰炸机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2001年4月1日中美军机发生南海相撞事件,2002年美国启动大规模对台军售等等,都出现了美舰访港被拒的情况。
众多拒访事件中,以2007年11月的“小鹰”号航母事件最受关注。当时正值感恩节假期,不少美军家属专程抵达香港,但中国政府在最后一刻拒批申请,“小鹰”号以避风为由驶进台湾海峡“泄愤”。之后,美方声称原来两艘申请到港避风的小型扫雷舰也被中方拒绝,中国外交部事后表明,拒访与美国对台军售和小布什总统接见达赖喇嘛有关。
美国在对中国不断搞“小动作”之际,仍然提出军舰访港申请,明显是为了测试中国的政策底线。2010年9月,美国航母“华盛顿”号不顾中国强烈反对执意到黄海演习,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与到访的美国太平洋司令威拉德会晤,劝阻美军的行为。虽然演习继续进行,但美方最终自行取消“华盛顿”号访港的申请,免得自讨没趣。
2016年5月,正在西太平洋进行部署任务的美国“斯坦尼斯”号航母打击群,原本计划结束新加坡的休整后于5月3日访问香港,但被中方以“时间不便”为由拒之门外。根据过去的经验,“斯坦尼斯”号申请被拒应属意料之内,因为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卡特登上该航母高调前往南海巡航,还邀请在南海问题挑衅中国的菲律宾国防部长加斯明上舰。耐人寻味的是,中方只是拒绝“斯坦尼斯”号航母的访问,美国第7舰队旗舰“蓝岭”号倒在不久后照常到访香港,后来“蓝岭”号还继续到上海访问,并与解放军进行演习,可见北京也在管控分歧,借拒访做些外交表态。
外界常说访港美舰数目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这恐怕只说对了一半。这几年中美跨过香港的直接军事交流平台不断增多,美国海军的军舰数目却在减少,加上为了贯彻“重返亚洲”的政策,美国海军需加强与各个亚太国家的联系,到访香港的次数必然随之减少。即便没有中美关系因素的影响,这几年正常访港的美舰数目也自然性地从过去每年几十次跌到十余次。不过,在美国海军招兵网站上,仍然列出了五个特色港口作为广告,香港名列第三,可见这颗“东方之珠”仍受美国海军的钟爱。
来源:凤凰周刊672期
作者:田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