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诺防线溃败之谜:低生育率是法国战败的祸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噩梦继续笼罩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在边境重要地区耗巨资修建大型防御工事体系,最著名的当属法国马奇诺防线。这是继中国“万里长城”之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防御工事,只是昂贵的防线在战时无济于事。

1940年5月,德军绕开马奇诺防线,打败比利时军队和法国西北部的英法联军,德国坦克通往巴黎的道路畅通无阻。十万火急,40万法军却困守在马奇诺防线中,他们没有运输工具,根本无法离开工事进行机动作战,德国的闪击战完全超出了法国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而在敦刻尔克,英军在海空军掩护下退守本土,英国的战略让自己在战争最终来临时对最坏的情形有所准备;法国的战略家们将赌注全压在了马奇诺防线上,一旦防线失效,只能举国投降。

曾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国家如此不堪一击,出乎全世界的意料,马奇诺防线从此沦为法国愚蠢的象征,也成为全世界的笑柄。事实上,马奇诺防线是理性的产物。法国在1920年代末决定修筑马奇诺防线,标志着一战后法国国家战略进一步丧失了进取心和活力,转而采取消极退避的防御战略。人口危机,正是迫使法国做出这一选择的重要原因。

只有思想深邃的战略家们,才了解法国当初的苦衷和选择这一战略的不得已。丘吉尔清醒指出,就法德人口的对比悬殊而言,马奇诺防线应该被看做是聪明和慎重的举措。曾启发了德国闪击战理论的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也认为:“法国的人力只有德国的一半,所以只有封锁法德边境防线,法国才能将其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法比边境上去,对于这一点没什么可指责的。”

▲1940年8月,德军攻陷法国后,在马奇诺防线升起纳粹万字旗。

一战后的人口危机

一战后,通过收回阿尔萨斯、洛林两省,法国得到170万人口。但四年的漫长战争使法国损失大量生命,人口损失得不偿失。战争中共有132.5万法国军人死亡或失踪,20万平民丧生于战火,300万人伤残,其中100万人完全残废。

法国是所有参战国中人口损失比例最大的,仅死亡和失踪的军人就占到全国劳动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多数是年轻人且正值生育期。失去这部分人,对人口、经济、社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损失人口中有67万农民,教师、工程师等社会精英也占相当比例,延缓了社会进步,这是自从100年前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法国社会所遭遇的最严重的人口损失。

战争期间,法国的结婚率、出生率均跌至历史最低点,死亡率却急剧上升,出现历史上最严重的人口负增长。法国1919年统计人口,90个省仅3900万人,而1914年87个省就有3950万人。战后法国出生率继续下降,作家德里欧·拉·罗谢尔挖苦道,法国男人不在乎流血,却吝惜他们的精子。

面对严峻的人口危机,从20世纪初期到两次时间大战间歇期,法国历届政府均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鼓励生育,如政府给多子女家庭提供补助,在遗产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但收效寥寥。《第三共和国初期》一书的作者J.M.梅耶指出:“出生率的下降表明了一种新生活方式和新的生存观念,成年人们盘算着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设计孩子们的前途,这种资产阶级观念在所有阶层中蔓延,它表明人们对个人主义和平均主义的追求,在小资产阶级、职员、小学徒中表现特别明显,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希望。”

一战后持续近十年的繁荣时代,法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任何一个主要竞争对手都快,到1929年,法国工业生产比1913年增长40%,对外贸易增长66%,但人口增长不活跃。一战中成年男子的大量死亡,导致人口增长的基数缩小,迫使战后法国政府采取鼓励移民的政策。从1920年到1928年,法国接受了主要来自意大利、比利时、波兰和瑞士的150多万外籍工人。到1930年代中期,共接纳250万来自东欧和南欧的移民,占成年人的10%,成为欧洲移民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国的人口危机。

1935到1939年,法国人口再次出现负增长,1938年法国人口出生率跌到14.6‰,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跌到零值以下,人口净损失只能指望移民来补充。同期纳粹德国人口出生率上升到19‰。1939年法国人口有4130万,仅比1918年增长200万,同一时期的德国,尽管一战后损失大片领土,人口却在一代人时间里增加了1000万。美国人口学家汤姆林森谈到这一时期法国人口状况时指出:“从1870-1940年,法国人口停留在4000万左右,而德国人口从4000万增长到7000万,无论经济还是人口规模上,法国都落后了,同其他国家相比,法国的人口危机来得较早,也较为猛烈。”

▲1911年,法国举行的优质宝宝评选,这也是政府鼓励生育的方式之一。

马奇诺防线乃不得已的选

择二战前,法国的人口危机直接导致适龄服役人口减少。1939年,法国20-30岁的年轻人只有260万人,德国却有650万。法国在兵员资源对比上处于严重不利的境地,人力不足导致了法国围绕修订兵役法的争论成为尖锐的政治议题。

一战后,整个法国社会弥漫着对军事的厌倦,全社会要求缩短义务兵役服役期,法国政治家和军方都不得不考虑这一巨大的政治压力。法军认为,只有拥有高质量的部队且拥有兵力和物资的明显数量优势,才能采取进攻性战略。如果采取进攻性战略,三年服役期所带来的富有经验的兵员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战前的1913年,国际局势持续紧张,当时的法军高层奉行进攻性军事理论,该战略要求军队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兵员,法国将两年义务兵役制度延长到了三年。但到了1924年,左翼政治压力下,法国将义务兵役期改为一年半,1928年又降为一年。这就使法军现役部队满员率大幅下降,一年的义务兵服役期过短,新兵学不到什么东西就即将退伍,军人素质大幅下降,法国陆军被认为难以执行进攻性作战任务。军队和右翼政治势力极力鼓吹延长义务兵服役期,兵役制度的争论成为法国政坛中尖锐的议题之一。到1935年,一战期间人口出生率跌到历史低谷的那一代人陆续达到兵役年龄,为了弥补兵源需求的巨大缺口,即便左翼政党大力反对,法国仍不得不修改了兵役法,将义务兵役延长到两年。但此前一年义务兵役制导致法军素质全面下降,已经是不可扭转的事实。

病入膏肓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末期,人口危机仅仅是棘手问题之一。政治不稳定是更直接的危机。一战后法国曾有过10年的繁荣时代,随后迎来世界性大萧条。这段时间里,法国的政治生活充满怨恨与不满。到1940年为止,20年间换了40届政府,最短一届政府只维持了3天。

一战后的法国政治版图中,左右翼势力高度分裂。法共是西欧各国中势力最大的共产党,法共的强力存在,既不能使泛左派团结一致,也不能产生持久的多数政府,只能加深资产阶级的恐惧——他们对1848年大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大规模流血的恐怖记忆从未消散,他们随时可能转向极右翼并指望有一个“救世主”出现。每当一个左翼政府凭选票上台,资产阶级和大银行家们就会制造一场财政危机使其垮台。法国税收的法律制度存在可资利用的漏洞,每年纳税时间不均匀,每届政府不得不向私人银行、法兰西银行和储蓄银行贷款,这些银行所持有的短期债券是一个强大金融武器,只要随时提出偿还要求,就对政府构成致命威胁,这导致了法国过于频繁的政府更迭。

当法国还在被内部纷争困扰时,德国已落入纳粹魔掌。1936年,带有犹太血统的左翼法国政治家莱昂·布鲁姆上台组阁,面对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公开扩军备战的威胁,法国开始缓慢增加军费开支、重整军备。到1939年9月,法国再次与德国交战时,全国没有一丝激情,普遍充斥着审慎的迟疑,而且政治分歧十分明显,右翼对法共的忠诚度和破坏性充满担心,宁要希特勒不要莱昂。1940年,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给伦敦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法国的资产阶级(对战争)害怕得胡言乱语”。

法国在1939年和1914年的军事理论截然相反。1914年,法国深信进攻能迅速和廉价地赢得胜利;到了1939年,法国则相信进攻代价惨重,防御才是廉价的。反映法国虔诚信仰防御战略最突出的体现,就是马奇诺防线。

一战给法国留下了恐怖的教训,不仅人口损失惨重,而且工业和资源的损失也让法国难以承受。法国的工业和对工业至关重要的能源与自然资源,即煤炭和钢铁,大部分集中在北部和东北部靠近德国的边境沿线。从敦刻尔克、斯特拉斯堡到巴黎的三角地带中,集中了法国75%的煤矿、95%的铁矿,以及大部分重工业。巴黎、里尔、鲁昂三角区中,集中了法国纺织业的绝大部分和相当一部分化工工业、全部汽车和飞机制造业。

紧邻其旁的德国,自然对这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地区构成最严重、最直接的威胁。一战中,法国没有对军事工业和资源产地采取保护措施,导致这些地区在开战不久后就迅速丢失,严重削弱了此后进行战争的能力。战后,法国力图在未来战争中避免惨重的伤亡,并决心保卫工业地区免遭再次占领。这一地区对法国全局具有核心意义,法国的命运维系于这一地区。“任何欧洲冲突的关键都在我国东北方的国境线上,所以问题就在于坚守这一线。”1930年代前期担任陆军总监的魏刚将军承认困境。

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分割了德国的领土与人口,并对其军事工业做了苛刻限制,但德国仍然保持着对法国工业和人口的明显优势。到1930年代,这一优势进一步加大,德国不但人口比法国多三分之一,而且在1937-1938年,根据对工业潜力的计算,德国工业是法国的2.5-3.5倍。这使法国坚信无法凭一己之力对抗德国,当时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对欧洲事务缺乏信任,西方对红色苏联充满了猜忌,因此在未来的对德战争中,法国可供选择的结盟伙伴只有英国。但英国军事实力集中体现在海空军上,英国陆军很弱小,短期内难以指望英国的地面部队。

实力对比的战略劣势、难以指望盟国在地面战斗中承担责任、过短的义务兵役制三重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法国奉行防御战略。法国设想在未来战争的初期,凭小规模且训练不足的部队,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打一场防御战,保护靠近边境的关键工业资源,争取时间动员人力物力、扩充军队。马奇诺防线是防御战略的直接体现,工事开工标志着法军彻底放弃了进攻的意图和准备。

本文节选自《马奇诺防线溃败之谜:低生育率是法国战败的祸首》,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6年第31期,总第596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