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妖魔化非洲的中企

  投资非洲的中国企业名声很不好。除了它们涉嫌让接受投资的国家背上沉重的债务,在雇佣行为方而,常见的指责是它们主要雇用中国员工,剥夺了当地人原本可能获得的就业机会。如果它们聘用本地人,批评者会说,它们提供的薪资低廉,而且几乎不提供任何培训。

   这肯定是很多欧美人的观点,包括把中国企业的贪婪做法描述得很可怕的美国官员。非洲自己也认同这种观点。一提到中国企业,内罗毕的很多劳动者或者阿克拉的高管就仰着鼻子,一副不屑的样子。

   但事实如此吗?以前,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道听途说,没有人开展过任何规模的缜密的学术研究。如今,经过四年的集中实地考察后,这个空白在一定程度上由一份迄今为止最为全而的调查填补了。

   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协作下,研究人员对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的中国和非中国的制造和建筑企业进行了调查,这两个国家是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前两大目的地。调查人员实地考察了76家公司,其中31家是中国企业。重要的是,他们采访了共计1500名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员工。

   这项研究发现,关于中国企业的负而报道大多不属实。研究显示,中国企业聘用本地员工的比例与非中国企业相同,支付的薪贤差不多,员工培训标准也类似,不过通常不那么正式。领导此次研究的Oya表示:“没有人说中国企业是出色的雇主或老板不会朝员工大喊大叫。”但他补充一称,没有证据表明,(在可比行业中经营的)中国雇主给员工的待遇与非中国企业有很大差异。

   在埃塞俄比亚,这项研究发现,(中国建筑企业和工厂中)埃塞俄比亚员工的比例超过90%,根本不是放眼望去全是中国人。中国员工从事的是管理、财务或高技能工作(例如木工或生产线主管),受过训练、能够做这些工作的埃塞俄比亚人可能不好找(至少一开始是这样)。在低技能岗位上,该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聘用的都是本地人。

   在安哥拉,所有企业的本地员工比例都较低,不只是中国企业。安格拉在独立后打了20年的破坏性内战,使得其高技能的劳动力短缺更为严重。即便如此,中国企业中本地员工的比例已从10年前的大约50%提高到如今的大约74%。

image.png

   研究总结称,中国企业没有剥夺非洲人的就业机会(至少在埃塞俄比亚和安哥拉是这样),而是引领了就业创造。2017年,在海外企业承接的所有非洲建筑业务中,大约60%流向中国承包商。

   在薪资方面,研究发现,在埃塞俄比亚和安哥拉,员工薪资更多的是由员工本人的技能、经验和所属价层决定,而不是由雇主的国别决定。简单地说,中国企业支付的薪资跟同行一样。在安哥拉,中国建筑企业支付的薪资确实低出最多20%。但中国企业提供免费的食宿,这意味着员工可以将更多薪水存下来。在埃塞俄比亚,员工表示,食品支出最多占到他们薪资的一半。

 “该调查支持这种看法,即中国公司没有什么非常特别之处,”“下一个世界工厂”一书作者孙辕(Irene Yuan Sun)表示,“如果照我的想法来,我们会根据行业讨论企业,而不是根据国别。”“下一个世界工厂”讨论的是中国在非洲的投资。

   对于非洲政府而言,这里有重要的教训。如果他们关心就业创造和劳动条件的话(他们肯定应该关心),他们应该把这些写到标书里。

在安哥拉,很少有人这么做。人们更重视受欢迎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执行速度(特别是在选举时期)以及创造了多少从合同中捞油水的机会。甚至在有着更严肃工业发展战略的埃塞俄比亚,政府也一直令人意外地不愿推出一些政策,比如确定服装或建筑行业的全行业最低工资。坚持技能转让是另一个明显的政策选择。东道国政府很容易就能要求外国企业(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其他外国企业)逐渐扩大高技能岗位的本地员工比例。

   中国企业与其他外国企业不同的一点是它佃对东道国政府要求的回应度。非洲国家可能没掌握方法。如果他们希望本地人获得更多就业以及更好的工作条件的话,他们就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