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虚向实:流动性越宽松 小微企业融资越难
金融脱虚向实:流动性越宽松小微企业融资越难
“宽松的流动性,不利于小微企业贷款,反而对其有害。”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前IMF副总裁朱民在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
小微企业融资难,不仅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世界难题。
去年开始,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内部去杠杆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小微企业融资面临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中国高层不止一次提出,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媒体做过统计,曾12次提及小微企业,频率大大超出以往。
就在全国两会期间,银保监会印发《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称,在目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
“今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随后答记者问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又提出“让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去年的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一系列量化目标的出现,更被视作是今年的“特别之处”。
“中国有5700万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没有融资,经济就不能发展,他们的作用太重要。”朱民说。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宽松的货币政策,朱民强调,“过去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流动性大量流入金融市场,股市大涨、债市大涨,资金更愿意流向赚钱容易的地方,不会流向小微企业。”
22万亿市场的迟疑
此前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统计,中国2400万户企业中,仅有600万至700万户在各级商业银行里有贷款余额。根据预估,整个小微企业贷款的市场缺口,至少有22万亿元。
虽然官方的统计数据,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有贷款余额的户数在不断增加,但对于绝大多数小微企业主来讲,仍杯水车薪。
“这其中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但是也不完全有关。”朱民说。
他指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本质原因在于多重“不对称”:一是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规模太小,银行对其不了解;一是风险不对称,没有抵押物,风险难控,“小企业破产、跑了,银行倒霉。”朱民分析,还有一方面是成本不对称,“大银行做小微企业贷款每一笔要几千元的成本。”
高成本、高风险、低回报,这是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在如此大的市场面前迟疑的原因。
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坦言,近几年存在一些脱实向虚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业回报过低,不能完全覆盖金融业融资成本,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在寻找投资项目中出现一些困难,资产荒、项目荒的出现正因为此。“所以我建议我们的实业创新要加快。”他说。
“我替98%的企业说话,中小企业在数据和科技方面的劣势会是一个大问题,所以需要政府的政策辅导,更需要大企业协助。大企业为什么需要协助他们?因为大企业如果不协助,它们78%市场会消失。”永丰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嘉贤在论坛上讲述了台湾的情况。
台湾中小企业众多,占比和密度都非常大,在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台湾中小企业(总会)常务理事杨益成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按照数量和人口来算,相当于十六七个人中间,就有一位中小企业老板。
陈嘉贤说,2018年台湾总共有144万家中小企业,占台湾企业家的98%,雇佣劳动人口78%。台湾银行有37家,总共有3402家分行,平均ROE(净资产收益率)9.3%。“产业经济学有一个名词叫做垄断性竞争市场,台湾金融业、银行业情况很符合这样描述。中小企业比重大,银行家数多其实是一个必然现象。因为如果大银行多的话,中小企业融资相对就困难,所以这是市场自己演进。”
他认为,台湾有一个对中小企业很好的机制,就是“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主管机关出资,找各会员银行一起来投资。“政策的引导,加上银行的配合,透过市场机制,45年以来,保证了40万家中小企业,其中有2762家,后来发展超越了中小企业规模。去年台湾交易所上市上柜新柜总公司家数1590家。这是台湾特殊现象。同时,通过中小信保基金,后来又发展农业信保基金,甚至海外信保基金等机制,台湾中小企业得以发展,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这个机制发挥了很大作用。”
朱民也提出了德国模式和英国模式的借鉴意义。
“德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很相近,都是制造业为主,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做得非常好。大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给地区的小银行,在德国叫‘区域社区银行’,区域社区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同时服务于政府建立的担保,搭建政府和民间信用体系。政府什么时候干预?社区银行没有流动性时,政府会让大型银行给它们划拨流动性,专门贷给地区性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这对于中国来说有很大的学习空间。”
“几家抬”解药
去年开始,中国金融高层针对小微企业贷款提出了“几家抬”的思路。
201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透露,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协商,基于‘几家抬”的思路,出台改善中小企业服务、增加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政策,人民银行将从准备金、再贷款和再贴现方面,支持小微企业服务。
去年以来,中国先后5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推出了被市场称为“三支箭”的政策组合,包括增加民企的信贷、设立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创设民企股权融资支持工具等。
“除了银行领域,保险业也大有可为,当前保险总投资资金约为16万亿元,可以投资到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方面需要做更多工作,要建设一个更强大的资本市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大型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在国外已经被证明是很好的投资渠道,可以更好地支持风险比较大、创新能力强,同时失败可能性也比较大的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两会期间称。
政策是一方面,引导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合理运用,也是央行高层开出的“药方”。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金融科技快速兴起,为金融发展持续提供了创新的活力,加强金融科技应用,能够助力疏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针对银企信息不对称、风险识别不精准、融资成本高等痛点,探索利用神经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优化信贷流程和客户评价模型,降低信贷业务成本,提升信贷服务效率,推动融资审批更加自动化、产品营销更加网络化、风险识别更加智能化。
朱民所提到的蚂蚁金服等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机构,近年来在金融科技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
“它的不良率低于1%,每一笔贷款成本是2.3元人民币,而一般的商业银行发一笔小微企业贷款,成本要在2000元以上。这2.3元人民币中,2块钱是硬件和软件,因此政府和科技金融合作建立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很重要。”朱民说。
“从以前的互联网金融到现在的金融科技,看起来只是名字上的不同,但背后是整个行业的深层次变化。”友信金服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张适时在博鳌论坛上回忆起8年前的市场,他们是网贷起家,直到现在最主营的业务还是通过P2P的交易结构和方式服务小微企业主的小额经营性融资需求。“那时候判断一个客户的风险,人工仍然占到很主要的比重,风控过程基本70%都要靠人工,一个客户提交贷款申请,审核周期很长,需要3-5个工作日才能对一个客户进行相应的甄别。但是发展到现在,伴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有很多客户可以秒级决策,大部分的客户都是分钟量级。”
他说,最初是民营金融的准人和移动互联网为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今不仅仅是互联网,包括像人工智能、大数据这样更多的科技也被应用到整个金融服务的范畴,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金融科技。
无论是对于监管层还是市场,金融科技为更多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可能,但是其中的风险同样令人担忧。
风险来自于两方面,张适时说,“第一层风险是小微企业主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也就是这部分通过个人授信应用于小微企业经营的资产最终是不是风险可控的。可以看到,伴随着整体行业能力的积累、平台数据化体系的建设,这方面是在越变越好。虽然行业的整体不良水平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是从定价方面来看,小微企业主的贷款利率已经从几年前的30%下降到大部分在24%以下,反映出行业的效率在提高,风险管控更为有效。”
另一层市场更为担心的在于平台性风险的出现。
从2018年开始,整个网贷行业经历了大规模的严厉整治,大批平台倒掉,其中不乏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大平台。
“任何行业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伴随着行业的出清,进一步监管政策明朗化之后,整个行业还是会有更好的发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