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京乡村遇到转型中国

记者/巨木

   何瞄保从不避讳谈论蒋山社区曾经的落后,对于村子今天的成绩,也从不掩饰自豪。远方有客来,他总是带着客人去固城湖,看看修葺一新的古港,给他们讲述双女坟的传说,然后把客人带到何氏宗祠,讲述这里延绵数百年的感恩文化与孝亲文化。

   南京高淳区固城镇蒋山社区,东依青山,西临秀湖。村子里有白墙黛瓦的民居,也有独栋的别墅建筑,更有掩映在油菜花丛中青砖灰瓦、高低错落的明清建筑遗存;村中道路干净整洁;在许多大城市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垃圾分类,在村子里也践行得颇为出色。这一切都给人以美好的直观感受。

   从南京市区到“国际慢城”高淳,再到苏皖交界的蒋山社区,山水宜居,民风淳厚,一路茶园、油菜花赏之不尽。这喜人的景象,是南京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有力实证。

image.png

   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地域辽阔,乡村差别犹如天壤。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从晚清乡村自治到民国乡村建设实验,从土地革命到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无论是政府,还是知识分子,要重新建构晚清以降分崩离析的乡村,几度成为时代的主题。

大国治村,这个萦绕百年的难题,如今也逐渐有了许多成功典范。

   近年来,南京市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中长期规划,确立了生产美、生活美、坐态美、村形美、乡风美的“五美”建设标准,也提出了“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推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至今,南京累计建成各类示范村682个,覆盖布点村的30%,固城镇蒋山社区等20个村先后被授予中国最美村镇(乡村)、中国最美田园等荣誉称号,美丽乡村已成为南京的一张精美城市名片。

   在中国“两个一百年”的梦想征途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描绘的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有效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南京市探索出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多重机制,故而在乡村建设方面,获得了良性的政治与生活图景。

新乡贤,乡村塑造与自我重塑

   何腊保是蒋山社区的村支书,另一个隐藏身份是“新乡贤”。

   传统意义上的乡贤是“大丈夫居乡者为绅”,退隐乡里的仕官是乡贤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传统乡村经济与社会秩序的主力。

   今天的新乡贤,本质上是上世纪80年代苏南形成的“能人治村”传统的延续。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发达的珠三角、浙江地区、苏南地区都在摸索乡村经济的发展之路。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划分,苏南走的是乡镇企业之路,浙江走的是民营企业之踣,而珠三角核心区的农村土地几乎都盖成了工厂农民从集体租金中可以获得不菲的分红。相比浙江,苏南的特殊之处就是利用集体土地实现集体性质的土地收入,并运用这些收入增强基层组织能力,改善村庄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能人治村,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华西村的吴f__宝。虽然乡村经济不停地调整转变,但在苏南农村,大量的集体经济和集体收入,使得能人治村有着坚实的基础,村干部的能力也一直都是乡镇村民重点关心的事情一一这也是南京乡村建设的显著特点。

   2010年,何腊保把自己创办的企业交给女儿,回到了家乡,触景生情之时也触目惊心,那时候,“路是土的、水是臭的、桥是倒的、电线杆是歪的、人心是散的”。

   何腊保从民风人手,把乡村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融合在一起,改变了这一切。他向传统要资源,开始翻修始建于南宋年间却早已破败不堪的何氏宗祠,还新辟碑廊、家训堂等传统建筑;从传统中挖掘、整理、归纳出村落的感恩文化、孝亲文化,并赋予现代价值;同时,何腊保还组建了现代乡风文明的四大志愿者服务队。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体制的创新,无论是工作组、合作社,还是蒋山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部是激发体制活力的表现。

   乡风的改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蒋山社区的千亩果林、芦笋大棚生产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不到10年,蒋山社区的乡村风貌彻底改观,成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生态文化村。

   蒋山社区的探索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的必要眭和可行性。

   新乡贤回归乡村,既是德能兼备的乡村精英反哺家乡,也是他们在乡村建设之中对自我身份的重塑。今年,习近平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得乡贤的当代价值日益凸显。

文化传承,历史溯源和特色挖掘

   也许是因为长期经营农家乐、常与人打交道的缘故,汤泉街道的周风财虽看起来有些木讷,讲起话来却清晰有条理,也很乐于分享他的故事。

   作为著名的“苗木之乡”,汤泉街道苗木种植已有40多年的历史,周凤财早年间也靠种植雪松等苗木过活儿。像许多村民一样,他小时候耳濡目染过霸王项羽的传说,时间长了,古老的故事已碎成零星的片段。

   哪里想到,人到中年,快要淡忘的英雄故事重新被挖掘被宣扬。2014年,浦口区汤泉街道开始完善辖区内自煞村的基础设施,并深挖流传于当地的历史传说。一年之后,周凤财所在瓦殿村已经置身各种楚汉文化的设施之中,大到水上舞台、花田喜事、温泉别院、楚韵客栈、乌骓泉、茶社,小到路灯、路标等,处处可见“楚韵花香”的印记。

    游客渐多,栽种苗木之余,周凤财干脆开起了农家乐,在当地小有名气,着实增收不少。  许多游客都是冲着平圣孝老师傅的豆腐脑来的。他的豆腐脑还没端上来,一股细细柔软的醇香已窜入鼻中。不用添加任何佐料,少许酱油就能烘托出豆腐脑的清甜,豆腐坊内的客人经常发出“好久没有吃到这样的豆腐脑了”的赞赏。

image.png

   平圣孝做豆腐脑有50年了。年轻时,他在生产队学了做豆腐的手艺,靠着这个手艺补贴家用。他起早摸黑,走街串巷,挣的钱支撑着一家人花费,后来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就想放下这个担子。

   2011年,江宁区汤山街道七坊村建立以豆腐坊、粉丝坊、酱坊、茶坊、糕坊、酒坊、油坊、炒米坊等为主的“七坊农家乐”农民创业基地。平圣孝应邀加入,操着熟练的家什,现场磨制豆腐,向游客展示农副食品的传统工艺流程,同时销售七坊牌特色农产品。

 “一村一品”是南京乡村建设的亮点之一,“楚韵花香”几乎成了浦口区汤泉街道的代名词,七坊村也成了江宁区汤山街道酌成功案例。

   说起来,“一村一品”源于日本。为解决上世纪70年代濒于崩溃的乡村经济、乡村空心化问题,日本兴起造村运动,即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开发特色产品,振兴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把农村建设成如城市一样拥有强大吸引力的地方。特色产品不仅包含特色农产品,还有特色旅游、文化资产等。经过20多年的造村运动,日本农民增加了收入,还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多元化发展。

 “一村一品”初见成效,是乡村向传统追溯现代价值的成果。“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的这句话,对中国乡村建设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传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应该如何传承,如何再造?

   汤泉街道一直致力于挖掘、梳理当地的民俗和历史,比如民曲“吓老鹰”和民间舞“双喜灯”。此外,还有这两年一直在挖掘的浦口汤泉历史名人张碹。

   汤泉街道的高步宽认为:“乡村振兴必须重视文化元素,否则美丽乡村就缺少灵气,缺少动力。”在他看来,就是汤泉的苗木文化,也要梳理出文化的质地出来;“楚韵花香”不仅要挖掘历史,还要找到项羽在当下的意义。  用文化改造乡村,用乡村来传承文化。也许,只有这样,瓦殿村的白墙黛瓦也才有了不一样的颜色。

隐性农业革命,引发乡村新业态

   农家乐,可能是南京乡村建谩中}}{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事实上,农家乐的确是南京乡村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南京美丽乡村建设一直积极培育“美丽乡村+”新型业态,鼓励农民利用闲置宅院发展乡村民宿。目前,南京精品民宿300多家,床位超过4000个。2018年农村居民收入达25263元,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农民7000多元,农家乐经营户年均收入超25万元。

   另—方面,农家乐现象,体现的则是南京乃至中国的消费结构转型。

   先做一个饮食结构的比较。18世纪,英格兰的膳食结构中肉、菜、粮食(或马铃薯)的比例接近1:1:1,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接近1:1:8,粮食占比明显高出很多。这样的膳食结构反映了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农业体系:英格兰是种植业和养殖业(食草的马、牛、羊)基本相等的农业结构,而中国则完全偏重种植业,主要养殖食用泔水、不需占用土地的猪,而不是食草、占大量用地的马、牛、羊。这差异背后的逻辑,则是两个国家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异,在同样面积的单位土地上,种粮比养殖可以多养活6~7倍的人口。

   一直到近些年,这样的食品消费结构才发生改变,成长中的中国域市中产阶级膳食结构已接近于4:3:3(粮食:蔬菜:肉类)的比例。这意味着中国人对高价值农产品,如肉、禽、鱼、蛋、奶、蔬菜、水果,有了更大的需求,由此带来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

   溧水区洪蓝街道傅家边,江宁区江宁街道黄龙岘,都是消费结构改变下农业产业转型的直接体现。

  傅家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着力打造优良的农业产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如今,傅家边科技园区更以创建省级示范园区为抓手,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治,用3年时间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巩固并提升草莓种植产业的优势。

此外,傅家边连续5年举办溧水山地半程马拉松赛,梅花节已经成功举办了19届,草莓节也已举办了14届。在各种特色活动的带动下,2018年,傅家边片区客流量达到240万人次,其中山凹村28户人家一年就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前来吃饭、住宿、赏花、采摘。现在的山凹村,再也不是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

    黄龙岘是以茶文化著称的旅游村。201 1年,依托茶叶种植和生产项目,黄龙岘大力发展茶产业,挖掘茶文化,培育打造了具有鲜明地理标识的黄龙岘龙针、黄龙岘龙毫两大知名品牌;并对黄龙岘进行整体改造,在村庄环境整治基础上,重点修复改造了一批文化旅游设施;在乡村主街道上,布满了农家乐和民宿,建起了黄龙大茶馆、茶缘阁等基础设施,使便民与宜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家庭依然是乡村经济的基本经济单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农业+副业”模式一度转变为“农业;外出打丁”模式。在当下乡村经济振兴的大环境下.农业产业的崛起,使得包括农家乐.民宿在内的农业服务业成长起来,“美丽乡村+.’成为新型业态,自然而然地在乡村里发展起来,农村人口也有了一定的回流。

   这一消费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历史学家称之为隐性农业革命:前文提到的日本造村运动,到90年代才基本完成食品消费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目前,中国仍处于转型过程之中,随着改革的深入,会更加深刻地影响到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变迁之中。

特色田园,美丽乡村的新想象

   春天,人们惬意地穿过慢城的万亩金花海,走进一家生活馆,想歇歇脚,便可坐下,主理人会为你递上一杯清茶。这里静谧、自然,人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到生命自身,这可能就是诗人“从明天起”想要生活的地方。

image.png

   高淳区东坝街道垄上自然村,作为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被漫山的青山茶场包裹着。时间走到垄上,已然慢了下来。

   正在改造的乡村,跳出传统乡村的范畴,找到了现代乡村的样子,正戏为域市的垂直休闲空间。

   在垄上,有民宿、书院、咖啡厅、茶室、工作室,还有像集市、体验课室等公共空间。这些超越传统乡村空间的塑造.为留住乡村的诗意做出了晟大的努力:当然,不可否认,这种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形式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另一种想象。

   可以说,垄上是体现南京特色、代表南京水平的特色田园乡村,是“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总体要求下城乡融合的一个见证,更是重新激发乡村活力,初步展现出田园风光、特色文化的现实模样。

   不仅于此,如今,中国经济正处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型阶段,在推动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方面,作为现代服务业龙头的旅游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全域旅游应时提出。

   在全域旅游热度日益高涨的浪潮下,南京乡村作为江南传统村落的代表,逐渐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热点。南京先行先试建设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按照示范村、农业园、旅游点“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突出田园社区建设、特色风光塑造、农业园区打造和旅游产业开发,打造农文旅居相融合的乡村发展平台。

   如果特色田园乡村相当于美丽乡村“升级版”,那么南京的全域旅游也在特色田园乡村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条属于南京的路径。

   在如火如荼的全域旅游市场,有湖南张家界的龙头景区带动型,有福建厦门城市全域辐射型,有浙江桐庐、宁夏中卫全域景区发展型,有云南抚仙湖特色资源驱动型,而南京的全域旅游模式可以称之为产业深度融合型。  南京江宁区是全蜮旅游极具代表性的地区,六合区也在快速推进全域旅游,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两个区围绕中国地质文化体验特色区、长三角生态休闲目的地、南京都市圈乡村微度假先行区三个定位,打造了竹镇生态旅游度假区、程桥田园水韵旅游区等七大板块。

   从大泉湖畔的四季枫睛园、大泉人家、桃花岛、梅云里山居民宿、捷利油用牡丹园,再到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景区巴布洛生态谷,六合区竹镇金磁社区“多彩竹镇”区域公用品牌,南京乡村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城乡融合视野下,以田园综合体、特色产业为基础,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口 编辑 蓼蓝

11
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