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美国“中国通”致信特朗普:中国不是敌人

   美国包括学者和前政府官员在内的150人,日前签署了一封公开信,表达了对总统特朗普对华政策的担忧。

   这封信选在美国独立日前一天正式刊登于《华盛顿邮报》,题为《中国不是敌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傅泰林、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文、美国国务院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和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傅高义联合撰写。

   作为撰写者之一的史文7月9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世界和平论坛举行期间表示,公开信由美国学术界、外交政策界、军队以及商业界的资深亚洲及中国问题专家联合签署。“目前签名人数仍在不断上涨,已经超过了150人。这么多人签名证明,在美国各界人士中,并不是只有支持与中国对抗这一种共识。”

image.png

   公开信中论证了中美对抗会如何对美国不利,并提出七点建议,包括对中国的共同看法、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问题,并提出更为有效的对华战略。

   作为联署者之一的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告诉《凤凰周刊》:“中美在众多领域已发生了脱钩现象,是急需我们思考的事情。公开信并不谋求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更多反映出中美两国双边关系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有不同声音的存茌。”

公开信并非为了迎合中国

   公开信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对不断恶化的中美关系的担忧,认为这不符合美国的全球利益,美国的许多行动导致中美关系“螺旋式下降”。信中说,“中国不是一个经济敌人,也没有对美国的生死存亡构成威胁,没有必要在所有领域与其抗争。”

   信中公开批评,美国试图将中国以敌人对待,并在国际经济中与其脱钩的努力将损害美国的国际角色和声誉,并削弱所有国家的经济。美国的反对无法阻止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其企业在国际市场占有率继续提高以及中国在国际问题上扮演更大角色。更进一步说,美国无法仅通过伤害中国本身来显著减缓其发展。如果美国向盟友施压,令其将中国视为经济和政治敌人,那么美国与盟友间的关系将被削弱,被孤立的将是美国而非中国。

 “对中国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领袖的担心也被夸大了。”公开信认为,以零和的方式处理中国的角色只会鼓励中国要么从现有体系中脱钩,要么支持国际秩序的分裂,这会伤害西方的利益。“中国的参与对国际体系的存续,以及就像气候变化这样的共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说,至关重要。”

   公开信最后指出,成功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聚焦于创造与其他国家间可持续的同盟,对经济和安全目标提供支持。它必须基于对中国份颓、利益、目标和行为的现实评价。“说到底,美国必须重塑其在变化的世界中参与竞争的能力,并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通力而为,而不是推动适得其反的主张、削弱并遏制中国在世界的参与。这样才能实现美国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史文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公开信不是说中国对美国没有任何威胁或是挑战,其中有一些挑战甚至是在一些非常根本、严肃的方面;公开信的目的也不是要“洗白”中国那些导致美中关系恶化的做法。

 “我们不是为了迎合中国政府,无意向外界传达中国政府的立场和话语,而是希望推动美中关系,并保护美国的利益。这就必须对中国有更多正确、现实而平衡的判断。”他亦指出,公开信的意图在于针对美国一些政策观点提出批评,为相关政策提供一些指引。

   史文很早就开始与其他几位“中国通”商议发表这样一封信,当时中美关系正走向下坡路。“不仅仅是我们署名的五位,还有很多热心人士参与其中。大家需要花时间来看这封信,再决定是否联名签署,这都需要时间。”他亦称,我们有一个约20人组成的“小组”,共同发起和起草了这封公开信。

   另一些有意向却没能签名的人士,或因所在机构禁止,抑或不想卷入政治纷争而未能签署。李成则透露,撰写公开信的五个人都是他的朋友,与其理念一致,“因此当他们找到我,我没有任何考虑,就签署了这封信”。

特朗普政府尚未作出回应

   截至发稿前,特朗普政府尚未对公开信正式作出回应。史文说:“特朗普政府还没联系我,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联系其他参与起草公开信的同仁,我现在确实不了解情况。我也不去猜测特朗普对公开信的态度。”

 “给总统的公开信没有在政策圈得到认真对待,并被视为不了解和歪曲了对华政策。”一位特朗普政府官员向《华盛顿时报》评价说,这封信的总体做法是错的,因为它将美中关系中的障碍和问题归咎于美国。“对于那些在中国政策和学术领域花费数十年的专家而言,这封信令人晾讶地低估了中国的意图。”

   公开信刚刚刊发,影响范围还不得而知。史文表示,公开信影响的对象可以更广泛些,而不只是面对特朗普政府。“一方面能够让美国支持对华极端政策的人重新想一想,另一方面也能在海外包括在中国产生影响,让大家知道,美国的政策其实并没有那么极端,以及相关政策对中国极端性的描述并不准确。”

   一些观察人士提出质疑,大部分公开信的联暑者都是老一辈的“中国通”,对中国怀有美好且包容的心理,但他们的观点在美国难称主流,也不具备对执政者的影响力。

   李成认为,单纯以年龄来指责是没有根据的,成为“中国通”本身需要时间:“签名的人有很多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精英,如果竞选结果产生变化,还是有可能回到美国政府工作。而从美国民调来看,越年轻的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越高。”

   史文亦指出,联署者中包含对中国持不同态度的高级官员。“但他们始终认为现在在美国,至少是在华盛顿以及大多数媒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消极的。他们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政策是事与愿违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缉思在仔细研读信件后提出,这封信对于特朗普政府目前的对华政策基本上不会产生影响。“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不但不受这些人的影响,也不受体制内很多专家学者的影响,他们相对于过去的执政者来说是比较封闭的,不愿意接受外部的意见。”但他亦指出,这封信会给美国国内的思想、文化乃至对华政策的氛围上带来一定影响,“让人知道美国仍有理性的声音”。

   亦有批评称,公开信是为了让美国对华战略能回归到过去的接触政策。“我们的对华政策难道只分特朗普的政策和之前的政策?”史文说,我们支持继续与中国进行涤入接触,但并不想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期待找到一种负责任的“中间立场”,这种立场将基于事实,而非夸大其词。

   李成也强调,中美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回到之前是不现实的想法。“根本问题在于,美国不能把中国当作敌人。敌人意味着可能发生战争。”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刘鸣则认为,对华接触、合作加制衡的战略仍可能在未来的美国政府中复活。“公开信将激起更多辩论和讨论,甚至影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选战中如何框定对华政策的基调。”

   对于这封公开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说,我们对信中的理性、客观声音和观点表示肯定。他还强调,绝不能让矛盾和分歧来定义今天的中美关系,更不能让偏见和误判来左右明天的中美关系。“我们相信,客观、理性、务实的声音终将战胜那些偏执、狂热、零和的主张。”

   公开信发表后不久,美国国务院于7月8日批准两项“对外军售案”,允许向台湾当局出售108辆MIA2T型“艾布拉姆斯”坦克、约250枚“毒刺”导弹以及相关支持设备,交易总额超过22亿美元。作为特朗普上台以来规模最大一笔对台军售,同样引起公开信联署者的高度关注。

   史文说,美中之间爆发冲突的源头并不是贸易摩擦、南海问题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带宋的分歧等,而可能是台湾问题。“当美国决定抛弃‘一个中国’政策时,美中关系将面临巨大灾难。”

9
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