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罚单落地,马云保持沉默
高达182.28亿元的巨额罚同单,也没能打破马云的沉默。
4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垄断案公布处理结果,因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行政处罚,责令阿里巴巴集团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同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向阿里巴巴集团发出《行政指导书》,要求其全面整改,并连续三年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交自查合规报告。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企业因反垄断被罚金额最高的一次。
阿里巴巴集团迅速回应,发布公开信称“今天是集团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天”,对于处罚“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将“继续出台一系列降平台经营门槛、减平台经营成本的措施”。
巨头被罚,点燃了公众的情绪,阿里巴巴被推至舆论中心。
为稳定内部情绪,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勇(花名逍遥子)在内部信中表示,“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公司和我们每个人都会因此受到很多社会关注,以及客户、家人、朋友的关心,也会听到很多批评和建议,让我们一起坦诚面对、共同渡过”。
风暴眼中,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并没有公开发声,仍然保持着沉默。
自2020年10月,马云在上海外滩峰会上炮轰金融监管后,蚂蚁集团IPO紧急暂停、被监管部门约谈,阿里巴巴集团也因反垄断案被立案调查,陷入巨大动荡。常出现在聚光灯下的马云,此后几乎再也没有对公司事务发表过观点,变得十分低调。
高额罚款的宣布,或许提供了一些转机。有观点提出,罚款金额虽高,但阿里巴巴能够承受得起罚款,最重要的是反垄断案调查有了明确结果,终于“靴子落地”,减少了不确定性,对阿里巴巴是利好。
反垄断立案和结果引起的股价变动,被视为例证之一。2020年12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对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未知后果引发恐慌情绪,其美股( NYSE:BABA)当天股价应声大跌,跌幅达13.34%,市值缩水超900亿美元。而4月10日处罚结果公布后,却并没有引起阿里巴巴股价大跌,从阿里巴巴盘后股价变动来看,10日其美股盘后仅下跌0.07%。
不少股民猜测,对于马云和阿里巴巴,巨额罚单可能是“祸福相依”。
处理结果公布后,《人民日报》发文评论,此次处罚“并不意味着否定平台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国家支持平台经济发展的态度有所改变,而是要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把握平台经济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有股民在讨论区表示看好阿里巴巴的未来,“短期有阵痛,长期没有太大影响”,也有人更悲观,“开盘会不会跌停板?”
不过,对沉默的马云而言,罚款已经是其在近段时间内最小的难题了,不论是对于亟待整改的阿里巴巴还是被暂停上市的蚂蚁,都是更大的考验。
巨额罚单是小菜,整改才是大事
引起热议的182.28亿元罚款金额,可能并没有超出阿里巴巴的预期。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阿里巴巴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禁止“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此前,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对媒体表示,如果阿里巴巴经调查后被认定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按照《反垄断法》规定,阿里巴巴将面临:由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企业上一年度销售额的l%-10%的罚款。
阿里巴巴收到的罚单,金额为2019年销售额的4%,对比1%-10%的罚款范围,处于居中位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表示,处理决定“考虑当事人能够按照要求深入自查,停止违法行为井积极整改等因素”。
对体量巨大的阿里巴巴而言,182.28亿元的罚款尚可承受。其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营收5298.94亿元,净利润1557.87亿元。
相较罚单,阿里巴巴面临的更棘手的问题是,如何按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达的《行政指导书》完成整改。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发现,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通过禁止平台内经营者在其他竞争性平台开店、参加促销活动,参与多种奖惩措施要求“二选一”等行为,排除、限制了相关市场竞争。针对调查中的问题,《行政指导书》对阿里巴巴提出16条指导意见,要求其在4月30日前上报,并连续三年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交自查合规报告。
阿里巴巴回应称,将在4月12日举行电话会议,讨论相关行政处罚决定。其在公开信中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客户价值、聚焦客户体验,并继续出台一系列降平台经营门槛、减平台经营成本的措施,为所有商家和合作伙伴创造更开放、更公平、更高效、共享发展成果的平台环境。
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在维持商家资源方面的压力变大。电商平台竞争激烈,除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等巨头外,抖音、快手等新兴势力也正加快入场,在对用户的抢夺中,谁的商家资源更厚,无疑就更具优势。
不过,反垄断带来的影响,并不只是对阿里巴巴而言。
反垄断法规的执行力度正在加大。
2020年“双十一”前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意见征求稿)》,对二选一、刷单、刷评、大数据杀熟等平台公司的行为做出严格限制。受此影响,11月11日当天,阿里巴巴、京东、美团、拼多多四巨头市值共蒸发近万亿元。
2021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互联网领域十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十二家企业被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
平台反垄断“风暴”更大的影响或将逐渐显露。
在职场社交平台上,已有不少人讨论并开始投票,“反垄断调查开始了,下一家公司是谁?”
阿里巴巴处罚结果公布后,58集团CEO、安居客董事会主席姚劲波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房产交易领域有明目张胆的二选一包装成自愿,强烈呼吁国家反垄断罚款贝壳40亿(4%标准)”,并附有门店合作协议。对此,贝壳找房回应“自创立起,坚持依法经营,完善合规体系”。
“整改期”的蚂蚁集团,还会上市吗?
五个多月过去了,马云在上海外滩峰会上的那场演讲,仍是其不得不提的话题。
“我们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马云对金融监管的批判,是截至目前最后一次公开谈论经营事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集团动荡的开端。
演讲之后不过10天,原定在港股及A股上市的蚂蚁集团在上市前两日紧急暂停,消息公布后,阿里巴巴美股股价立即跳水,一度下跌超过9%,市值蒸发近800亿美元。从抢购股票到一片唱衰,蚂蚁集团两度被相关监管部门约谈,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IPO暂停后,蚂蚁集团鲜少公开回应进展。最新的消息是,2月2日,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后,阿里巴巴公告称,由于最近中国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的重大变化,蚂蚁集团正在制定整改方案,该方案还须履行监管部门程序。因此,蚂蚁集团的业务前景祁上市计划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1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蚂蚁集团已经成立整改工作组,正在抓紧制定整改时间表,同时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和企业正常经营,确保对公众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管理部门也在与蚂蚁集团保持密切的监管沟通,有关工作进展将及时发布。
IPO暂停后,有观点认为,蚂蚁集团或将进行业务分拆,继续寻求上市。
4月5日,蚂蚁集团通过下属全资子公司“云馨创投”对外投资4.5亿元,投资对象思迅软件主营标准化零售行业管理信息软件产品,此举被市场视为,蚂蚁为打通零售数据相关业务,积极扩张自身业务。
对于处于整改期的蚂蚁集团,外界很难了解其具体情况并判断上市规划,但一些迹象显示,蚂蚁集团仍面对着不小的考验。
蚂蚁集团的收入主要来自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包括:微贷科技、理财科技、保险科技平台)以及创新业务和其他业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服务收入占比最大,其中,微贷科技平台贡献了最多收入,包括:蚂蚁借呗、花呗等消费信贷。以2020年上半年为例,该项业务收入285.86亿元,占总收入比例39.41%。
但这项业务正面临冲击。3月22日,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天眼查显示,花呗、借呗的运营主体是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等公司。蚂蚁集团回应称:借呗正在评估这类功能的可行性方案,希望进一步倡导理性借贷。
整改期内,蚂蚁集团的管理层也正经历变动。IPO暂停后,蚂蚁集团副总裁、蚂蚁保险事业部总裁尹铭及蚂蚁集团CEO胡晓明先后从公司离职。
与蚂蚁集团业务相似度较高的京东数科,或许能够为蚂蚁集团的上市前景提供参照。上交所公告显示,3月30日,主营金融业务的京东数科及其保荐人提交撤回上市申请,4月2日,上交所公告已终止其上市申请。
阿里巴巴巨额罚单落地,认为“处罚没有超出预期”和“不确定性解除”,从而得出“利好阿里”的结论,应该是市场中最乐观的解读。真正的考验,要看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如何完成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