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友身后, 台湾诚品仍是一袭华服?
在两岸与港澳文化圈颇负盛名的台湾诚品书店创办人吴清友,意外于2017年7月18日晚间因心脏病痼疾复发骤逝,享寿68岁。
诚品书店从1989年开业至今,颠覆了台湾乃至于香港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目前仅台湾就有42家分店,堪称台湾文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阅读空间,首创24小时营业模式更成为城市文化地标,也是半夜消磨时间好去处。
随着诚品版图扩大,涉足百货、文创,甚至商旅集团,加上吴清友早将诚品带往上市之路,品牌越做越大,不断展店,甚至一度将台湾模式复制到香港、苏州。只是质疑声也随之而起,不少人批评结合书店与商场的复合式经营模式,诚品早已不再是那件被知识与书香包装的华服。更可以说,诚品的质变与壮大不但象征着文人风格的日渐消散,更是浅碟化的台湾社会无奈的缩影。
改变台湾书店风貌
吴清友出生在台南将军乡一处小渔村,共有9位兄弟姊妹,在男孩中排行第四,父亲务农也曾担任过小学老师。台北工专机械科毕业后,他先在专营饭店餐厨设备与咖啡机的公司担任业务员,不到30岁因买卖房地产致富,之后更一举接下公司老板职位,代理欧美厨具。
事业有成的吴清友有先天性心脏病宿疾,他在38岁那年决定让生命归零,重新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台北市寸土寸金的仁爱圆环旁创办了诚品书店,一个让人身心安顿的所在。
原本,屋主只希望把圆环旁豪宅租出去才找上吴清友。爱好艺术、收藏品的吴清友意外找来经营美术书店的朋友,将地下室改成艺术书店,一楼卖进口名牌,开启诚品的历程。加上台湾解严、经济狂涨导致人心期待停泊之地,诚品迅速走红。开幕不到一年,书店扩张到二楼,还开起画廊。
吴清友眼里,书店就是让书“住在美丽的房子里”,故诚品初期结合台北新锐建筑师,创造出许多以人文为尚的阅读空间,包括低调奢华的原木地板、宽敞的出入动线、随处可任意坐下安心阅读书籍的环境。书店营造出宛如图书馆的精致氛围,也成为一般人闲暇逛街,甚至想吹冷气时会选择的休闲场所。
一些平常书店不会放在显眼处的艺术、建筑、家具、摄影等书籍,更被吴清友放到最抢眼地方。诚品精心甄选的店员,透过专业服务与热诚,更创造了难得的附加价值,一下就把档次拉起来。诚品不再只是群书汇集的陈列场所,它彻底改变了台湾书店的文化面貌。
1994年,诚品所在的大楼要被拆除更新。经营得有声有色的吴清友希望在就近的国泰金融大楼落脚,却面临持有者打算改租给其他财团经营百货公司的窘境。当时担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出面相挺,公开宣示“台北不缺一间百货公司,但不能没有诚品书店”,终于让诚品找到根据地。吴清友不涉入政治,但他与陈水扁的关系从此一直被外界关注,甚至因为陈水扁多次提及与吴清友的情谊,让他一度被视为挺扁企业家,也难脱政治漩涡。
诚品一家分店一景,诚品书店在各地都多少有点文化地标的色彩
全球最酷书店或百货公司
站稳脚步的诚品不但书卖得好,选书极具口碑,几乎不走同业订价最低的路线,引导中产阶级对阅读的崇尚态度。值得一提的是,诚品从半夜迟迟无意散去的读者身上,催生出全天不打烊书店的构想,领先亚洲推出24小时营业,迅速打响品牌。
此后,从诚品敦南店开始,各处诚品书店即使半夜也人潮不断,成为台湾文青最喜爱消磨时间的所在,更塑造出台湾乃至于台北以阅读为人文特质的“城市美学”,2015年更获CNN评选“全球最酷书店”。它不但成为台湾都会区生活文创与阅读空间的代名词,更吸引港澳、内地等观光客。
诚品引爆出台湾文化的特色与能量,藉书香为城市的安全与温文儒雅背书,睥睨台湾各大型书店,但一路上还是连赔15年,直到2004年转型为商场模式后才开始获利。要不是个性执着的吴清友坚持理念、惨淡经营,真的很难想象在台湾整体日渐没落的实体书店身上能看到转亏为盈的局面。
尤其2001年纳莉风灾造成市区淹水,导致诚品损失惨重,或是2003年SARS引发危机,也让诚品腹背受敌。除了关闭几处营运不佳的据点,勉强撑住营运,更多亏宏、大陆工程公司出手相救,以及和硕董事长童子贤的金援,才让诚品度过财务危机。
转型、交棒过程中,诚品把书店融入商场经营,在大型连锁展店内大卖影音、文具与各类精品。但诚品靠着高毛利的通路、餐旅与不动产营利,让部分老顾客、年轻族群慢慢发出异声,嫌诚品越来越没有独立书店所富藏的文化味,也失去当年颠覆传统书店的做法。连童子贤都曾当面提醒经营团队,复合式经营必须持续在理想与现实间取得平衡,“台湾不需要再多一家百货公司”。
2012年8月,占地逾3.6万平方英尺、位于铜锣湾的香港诚品书店开幕。它藏书超过23万本,是当时香港面积最大的书店,同时有逾10万种精品、模型、影音产品与文创商品参与展店。开幕后人潮汹涌,但同样引起商城喧宾夺主的争议。
阅读能当作一门生意吗?
吴清友一直患有先天性心脏扩大症,曾接受3次大型心脏手术,没料到意外过世,这不啻是华人文化界一大损失。对诚品而言,虽然第二代掌门人吴洁早已进入诚品核心并顺利接班,但无疑的,吴清友对书店的坚持以及对形塑阅读文化的象征意义,乃至于对商业世俗价值的抗衡力量,才是诚品这几十年下来所独有的无形资产,也是这家书店的动人之处。
哲人已远,环境正在改变,客群口味也在改变。诚品作为以书为核心的复合型商场,能否在“文化是笔好生意”路子上走更远,实在是个难题。
往深一层看,吴清友与诚品的局限性恰恰是在商机浇灌下被揭露出来。诚品再风光,台湾社会这些年来并不曾因为它而去拥抱更多的知识,反而沉醉在浸渍于知识里的错觉,甚或是在书店这个场域阅读的共同体验带来的非凡与高贵感里,让阅读者失去了应有的坐标与尺度,诚品早已不再是鼓励民众在苦涩中探求心灵跋涉的园地。
诚品的获利与兴利模式,不代表台湾社会在文化与阅读上的迈进。这种来自文化底蕴的冲突,理念与实质相悖离的问题,或许才是台湾文化场域需克服的问题。